兰州,又名金城。坐落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会之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享有“黄河之都、山水名城”之美誉。
市域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植被覆盖少,自然生态脆弱。又属北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10度,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严重制约生态环境度改善。
针对这一情况,兰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及林业局等各相关单位,以“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兰州建设为大局,立足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促进城乡增绿、产业富民,着力打造精致兰州,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城市增绿方面,首先,建成龙源公园、水车博览园、百合公园等城市主题公园和滨河健身步道,沿城区黄河两岸新增绿地150多万平米,成为国内最长等沿河开放式公园和绿色生态长廊。其次,南北两山林地达58万亩,建成森林公园20处、休闲游览基地80多处,实施了城市六大出入口达综合整治和绿化景观建设。另外,改造提升了五泉山、白塔山、金城、兰山、雁滩等5个重点公园,建成马拉松公园、滩尖子湿地公园、银滩湿地公园、廉政文化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启动了雁滩雕塑公园、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兰州市动物园易地搬迁等项目。同时,实施了南山路、北环路、酒泉路、静宁路等20多条道路等绿化景观建设和改造,全市主次干道基本形成林荫路系统,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2%,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达到84.25%,林荫路推广率达到73%。
总体而言,城市建成区净增园林绿地2514.49公顷,园林绿地总面积累计达到7827.31公顷,市区有综合性公园15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5000平方米面积以上等游园、绿地共124处,于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在构建生态屏障方面,坚持工程化带动绿色大发展,不断加大天然林缘区和重点区域、重要地段等生态修复和治理力度,逐步构建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平衡发展、宜居宜业等良好生态体系。每年完成营造林12万亩以上,并有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林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走“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生产经营道路,为林农增收、林业增效、生态增容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市林果经济总面积达到30万亩,林木种苗繁育基地近4万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实施村庄绿化354个,实施通乡镇、通村公路绿化160公里,每年向贫困户兑付生态补偿财政资金400万元。
同时,全市建成徐家山、石佛沟、吐鲁沟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达25.4万亩。建成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和青城省级湿地公园。实施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生态修复2030亩,完成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造林封育6.9万亩。每年完成全民义务植树近800万株。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营造林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全市森林总面积3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34%,森林蓄积量359.62万立方米。全市形成了以园林风景和黄河湿地为主的城市生态功能区,以南北两山森林植被人工重建和开发为主的城市生态服务区,以川台阶地林果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区,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为主的小流域生态治理区,以北部山地天然灌草资源封育为主的森林植被恢复区,以天然次生林培育及生物多样性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构筑起了兰州区域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下一步,全市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全力做好“黄河风情线”景观改造,南北两山面山绿化、六大出入口生态环境改造,兰州动物园搬迁、植物园扩建以及雁滩雕塑公园、金城公园二期建设和小游园、小绿地、小广场的建设工作,让群众出门“300米见绿、500见园”,共享园林城市创建的成果。
乡村绿化方面,将实施大规模乡村增绿工程,推进城郊型森林公园和野郊型森林公园建设,大力发展集约化、市场化的特色经济林,全力推进城镇周边、公路两侧、河道两岸生态修复,让乡村林业特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依托,让绿水青山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