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贯穿南北,联通沿线8省(市)30余个城市,织就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纽带。日前,在扬州举行的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三场高规格的大运河主题论坛分别关注文旅消费、文旅产业投资和文旅融合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运河河北段上连京津、下接鲁豫,是中国大运河中独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如何在弘扬大运河文化中讲好河北故事?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体验+分享”让游客认识多元化运河
运河与旅游的不断融合,对运河文化的传播起着几何式放大作用,河道湖泊、驿站纤道、古塔寺庙、民居街巷等众多自然和文化景观,以及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天然的旅游目的地“磁场”。如何才能发挥这些天然优势,助力文旅融合?
有学者为北方的大运河通州段文旅融合点赞。通州从文物保护修缮、开发休闲旅游产业等多维度,探索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及文旅融合之路,重点打造运河古城、张家湾古城、漷县古城、路县古城四大片区。今年春节期间,通州运河文化庙会成为通州最聚人气的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共接待游客18.9万人次,为百姓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体验。
随着旅游消费日渐升级,文化体验也在不断“升级”。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传统旅游是景观旅游,热衷建亭台楼阁、造景观工程;第二阶段是“旅游+文化”,第三阶段是“旅游+文化+科技”。他认为,大运河文化建设,应更多地让观众进入旅游文化的体验。
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遗址类型齐全,历史文化价值高,其中大运河沧州段长200多公里。近年来,沧州市将文化、生态和旅游相融合,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个项目相继完工,大运河文化旅游景观初步连点成线,森林公园、家庭林场、桑果采摘园、林果观光区等依次分布,让游客感受运河的生态之美、文化之光。
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飞认为,大运河河北段沿线文化种类丰富多样,漕运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非遗技艺等运河遗珍数不胜数,在增加游客文化体验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沧州泊头的火柴工业文化、青县马场炮台的军事文化等,与运河文化融合,可为游客提供多元化文旅体验。
“文创+旅游”激活古老运河的IP
迪士尼主题公园中唐老鸭、米老鼠、狮子王等动漫形象吸引游人无数,一部《寻梦环游记》带火了墨西哥亡灵节,宋城大型歌舞千古情系列,乌镇的国际戏剧节、木心博物馆持续火爆……这些成功的文旅案例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何启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认为,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旅游业最核心、最鲜活的要素。可以说,文化创意是旅游业走创新性发展、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核心环节,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IP的概念,在大运河文旅融合中也很重要。一个优秀的IP,可以‘一鱼多吃’。”陈少峰说,“迪士尼主题公园中有个玩具总动员酒店。《玩具总动员》是一部热门动画电影,随着电影热映,它的IP价值大放光芒,诞生了包括服装、舞台演出、游戏、酒店等在内的各种衍生品,这就是典型的‘一鱼多吃’。”他认为,中国有丰富的与运河有关的故事传说,可以创造属于当代的爆款大运河IP。
在我省,与京津交界的廊坊不断在“文化+旅游”的发展路上展现创意之美。廊坊携手北京通州区、天津武清区,建立了以大运河为纽带的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不断推进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三地合作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联手推出香河第一城、蒋辛屯乡村旅游片区,武清区南湖·绿博园、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等一批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领略大运河绿色生态之美。
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学者梁勇表示,河北的大运河热IP选项特别丰富,在文旅融合方面,应坚持“世界视野,中国高度,本土特色”的理念,把京津冀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海盐之路、驿务之路等整合,体现大运河在丝路、瓷路、茶路、盐路、驿路中的重要地位。
“地域+特色”让大运河“活”在当下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从这3个层次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形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认为,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风貌,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文化感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既要有整体把控,又要体现各个区段不同的文化特色,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风貌。”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挖运河文化内涵,擦亮这张“世界文化名片”。在沧州,吴桥大运河园区借助杂技大世界的资源,开发新兴旅游模式。在衡水,开展“漕运印象、非遗表演、码头名人”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掘了运河漕运文化、民俗文化,阜城县码头镇魏圈村建成的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村级博物馆,让运河文化“活”在了百姓身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既有物理载体也有文化符号,还有精神价值,需要不断挖掘和提升。而目前大运河文旅建设中品牌形象还不够清晰,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大运河如何利用好,已经成为当前文旅融合的一个热点。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说文化资源开发和遗产活化,就奔着旅游市场和产业方向去。事实上,运河两岸城乡居民和常住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才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魅力,要让运河先活下来,才有可能火起来。”
梁勇认为,挖掘大运河沿岸的本地文化内涵,就是将藏在博物馆中的、写在历史书籍里的大运河文化记忆,以文艺演出、纪录片等形式展现给观众,让其成为可供游客消费的旅游产品。这是让历史活在当下的重要形式,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式。
推荐阅读: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