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荒山披绿装,为大地织锦绣。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人民打一场新时代河南国土绿化的人民战争。5月8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冬春造林基本结束,已完成造林面积410万亩,国土绿化提速、建设森林河南行动初战告捷。
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出?一直是植树造林面临的突出难题。记者走访发现,在去冬今春造林季中,各地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着力破解造林难题。
社会资本“上山入林”
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造林投入,但与巨大的造林需求相比,总量依然较少,特别是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换脑子,才能来票子。我省各地通过加大财政投放、争取银行贷款、激发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
中长期、低利率、大规模的国储林贷款项目,在我省落地速度明显加快。南阳市2018年启动实施国储林一期项目,国开行为其授信贷款115.5亿元,营造林规模169万亩,国有公司、社会资本纷纷加入,国土绿化速度明显加快。
在光山,社会各界人士在政府的倡议动员下,纷纷加入到“我为家乡栽棵树”活动中来,已捐款捐苗价值近4000万元,建成造林基地5000余亩。
4月30日,在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河南银杉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指着漫山遍野的新绿说:“这里的杂草去年还齐腰深。”该公司投资1亿元流转土地1700余亩,计划种植银杏、红豆杉等20万余株。
明晰林地的所有权,搞活经营权,落实收益权,坚持市场化为导向,探索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才能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上山入林”。记者走访发现,在廊道绿化中,政府出资流转土地,企业负责造林经营已经非常普遍,这种方式不仅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也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多措并举增加生态空间
废弃矿山、废弃窑厂、荒坡山地……我省各地在造林用地方面想方设法,开辟更多的生态空间。
据统计,仅2018年,我省就完成废弃矿山治理面积11万多亩,相当于之前3年的总和。据统计,我省山区和丘陵地区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近一半,目前,尚有1000多万亩荒山和石漠化土地急需绿化治理。
记者在鹤壁了解到,因西部山区除耕地外大都为集体所有或大户承包土地,基本不存在土地流转问题。当地县区政府根据生态建设需要招标造林并管护,成林后交付村集体或承包人经营管理,所得收益归村集体或承包人所有。乡镇、办事处宣传引导,动员村民和承包大户支持,主动提供造林用地并签订经营合同,妥善解决了造林用地问题。
新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5%,为了继续增林添绿,在县域内主要交通干道和乡村旅游公路沿线两侧20米至30米范围内、县城区内河道边及城区周边山体、城区居民小区内所有耕地内,实施退菜还绿,退耕还林。
专家认为,解决造林“地从哪里出”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土地保障机制,把国土绿化和国土规划结合起来,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不随意侵占绿化用地,从源头上留足国土绿化空间,真正做到“为生态留白,为发展增绿”。
推荐阅读: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