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77岁的老汉蔡国发喜笑颜开,家里有客人,大清早,就炖好了一大锅羊肉,屋里肉香四溢。
蔡国发所在的卡阳村物产原不丰富,洋芋和小麦曾经难养一村人。
“以前山是秃山,地是坡地,村是穷村。”卡阳村党支部书记祁生海说,村面积七成是水土流失区,耕地九成是坡耕地,“亩产也就300斤,1斤就卖1块钱。”
次年,卡阳平均亩产六七百斤不成问题,村里经济效益增加近50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395元。
实施上述项目的湟中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庞春海说,项目的完成为后来的卡阳村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同一块跳板,产业带动、低保兜底、医疗救助、外出务工……卡阳的好事儿不断“弹出”。
2016年,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761元,当年完成村退出、户脱贫目标任务——“三级跳”成绩不错。
2017年,卡阳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完成,包括卡阳村的两镇13个村在列,中央财政、地方配套资金多方发力,新型农业生态观光区呼之欲出,“湟水最美小流域”初见端倪。
整合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道治理后,污水处理、垃圾清理、农厕改造等工程相继开展,流域出口水质提升到Ⅰ类标准,油菜基地、药材基地和花卉基地相继建设,“卡阳”成为当地一枚象征幸福的标签。
2018年,卡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1万元。
“脱贫不脱贫,老乡说了算。”青海省水利厅厅长张世丰说,“卡阳的案例,讲述的是一个补强生态短板之后,老百姓怎么富起来的典型故事。”
王桢一是卡阳村的女婿。“以前村里都是山地没有水地,人都去打零工。”同在西宁打工的王桢一因此结缘来自卡阳村的妻子。
“现在卡阳的政策好,生态环境好,游客多,机遇也多。”王桢一随妻归乡,开起了农家乐。旺季经营,淡季外出务工兼学手艺,他心里很安稳。
“脱贫要‘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么,我们村还有第三愁——愁娶媳妇!”村民说。2015年前,卡阳“一年娶不来一个媳妇”,本村女子还往外嫁。近3年,卡阳村娶进来了62位媳妇。
“我有个愿望,让这里的老百姓有归属感、自豪感,甚至优越感。我想让老百姓爱上自己的家乡,这样才能摆脱贫穷,才不会远走他乡。”卡阳村第一书记鲍武章说。
推荐阅读:
(来源: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