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走进漾濞彝族自治县光明村委会的鸡茨坪村民小组,到处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工作组入户调查、考察团参观学习、游客观景赏花、农家乐接待游客……此情此景,烘托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气象。
漾濞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20字”总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整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基层摸索和顶层设计相结合,抓住鸡茨坪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振兴重点试点村这一契机,探索摸索出了“五五模式”工作思路,为推动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找到了“钥匙”。
产业“五入”,户户奔小康
家住鸡茨坪的龙梅斌,将自家的10余亩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石门关公司开发经营,收入80多万元,从此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我还到石门关公司务工,每年工资收入2万多元。收入比过去多得多了,家里的生活更是一天比一天好。”龙梅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核桃林里的鸡茨坪自然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明显。该村采取“土地入股、核桃树入社、产品入网、院子入景、劳力入园”的做法,着力振兴产业。目前,鸡茨坪农户承包期内的150多亩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公司进行合作,农户收入达400多万元。该村还将核桃树入到合作社统一管护运营,依托核桃产业,村级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村内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2018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以体验“原生态之旅”为主题,打开“旧墙院”,使院子入景,让村变美,让户变靓,精心打造一批集休闲、度假、美食、民俗风情文化为一体的民俗客栈和农家乐。依靠公司带动,周边农户75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群众增收180多万元。
人才“五中”,家家有技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光明村委会主任魏定奎说,全村共有劳动力资源近800人,提高大家的技术技能水平,是村上一直努力做的事情。如今,村上已组建了人才库,下一步将通过开展系列技能培训,让每家每户的骨干劳力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本土人才保障。
在人才振兴中,光明村在做好“教学中育、群众中培、企业中带、社会中引”的同时,重点抓好“项目中练”。今年3月份,鸡茨坪村民张会兵在家门口帮公司做活时,跟来自四川的师傅学到了一门砌石墙的“硬功夫”。等工程结束,顺利“出师”的张会兵把学到的技术用到自家建设中,当起技术员,盖了一小幢精致的石屋客栈。对此,大家都赞不绝口。“自己做的,就是喜欢!”张会兵十分满意。
村民陈佳汝是一名大学毕业生。2018年,他放弃在外发展机会回乡创业。陈佳汝动员父母拆掉自家庭院的围墙,修建起了凉亭,绿化美化小院子,乡村旅游搞得有声有色。陈佳汝说,接下来,他还准备开办民宿客栈和采摘园,增加游客在农家乐的体验项目。
如今,光明村的优秀青年、创业带头人、泥石木匠等,纷纷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中。该村把熟悉“三农”工作、发展规划和管理服务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来、留下来,计划实施农家菜烹饪培训、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业培训等,全面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
文化“五牌”,处处有乡愁
光明村被誉为“万亩核桃生态园”,成片成林的古树核桃见证着核桃的发展历程。核桃文化广场上耸立着一对“情人石”,“阿云”和“阿林”相伴而立,向世人讲述一诺千年、长相厮守的爱情故事……
“我们的基础设施可以算得上好了,但文化软实力相对薄弱。”鸡茨坪村民小组长张会祥如是说。
问题找准了,说干就干。光明村打好历史文化、核桃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五张牌”,着力振兴文化,留住乡愁。立足漾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优势,讲好云龙桥、唐标铁柱、史迪威公路、博南古驿等历史遗存背后的故事,挖掘开发好“商旅古道”的资源价值;开发古树核桃品牌价值,守住中国最美田园、国家级生态旅游文化村、云南省旅游特色村、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遗产地、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等系列荣誉;开发挖掘彝族、白族、傈僳族等五个民族的风土文化,开发和保护好特有传统民居、民族服饰、民族祭祀等优秀文化元素;开发挖掘好犁、耙、镰、磨、牛等农耕文化元素,留住传统农业文化;做优美食产业,推出核桃宴、卷粉、火腿、烤全羊等彝家美食,助力乡村旅游。
生态“五有”,山山变金山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里的生态”“水不能再浪费了”“地里只能用有机肥”“保护好我们的山水,就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财富”……在光明村委会召开的村民代表会议上,村民们纷纷发言,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光明村位于苍山西坡的腹地,生态良好,祖祖辈辈的光明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好生态,该村做到“五有”,即:“护山有队”,组建护林队伍,加强巡山管理;“管水有制”,成立管水委员会,加强村内水资源的管控;“种田有标”,在粮食、蔬菜、中药材和特色畜禽的种植和养殖中,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饲料喂养的范围和标准,保证光明出产的食品天然、绿色、无公害;“植绿有责”,成立生态委员会,守好自家“责任林”“责任山”,植绿护绿责任到村到组到户;“保洁有约”,成立垃圾清运公司,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户日常清扫、组定点收集、村定时清运”工作机制。以此“五有”措施,让群众真正生活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
组织“五联”,个个争先锋
走进鸡茨坪,党员户家门口都悬挂着“共产党员户”的牌子,非常醒目。“党员+农户”全面推行,农户有困难找挂钩党员已成为常态,党员“零距离”服务群众。
“我们的农户都有党员挂,支委、党小组长分片包组连户,让大家身上都有责任、肩上都有担子。”光明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杨雪明说,党总支深入推进“顶在前面,干在难处”行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群众、群众自觉参与,齐心协力投入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该村采取“思想联员、班子联责、发展联户、管理联动、服务联心”五条措施,把组织振兴抓实抓牢,以“党建+”推进服务、建设、发展和治理,呈现出党建时时促振兴、村民户户心向党、乡间天天有欢笑的生动景象。
推荐阅读: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