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下半场”该如何走?

2019年06月25日 09:56中国城市报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是引领发展的龙头,是尖端科技、人才的汇聚地。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成绩单怎样?步入“下半场”,城市发展面临哪些新的变化?未来城市发展又该何去何从? 

6月15日,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社城乡创新发展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暨城乡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晶涛、全球城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礼孝等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实现城市创新发展同台献策。

城市建设翻天覆地

品质提升日新月异

“石家庄要变‘国际庄’了!我刚下高铁还以为来到航站楼。”来石家庄出差的刘健不由地感叹称。十年前,他曾来石家庄市参加艺考,当时考点位于一片平房的郊区。“故地重游,郊区变市区,现在基本已经看不见平房,到处都是高楼。”刘健介绍说。

同样感受到城市发展变化的,还有在石家庄市裕华区住了大半辈子的居民李丽娟。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初为了准备结婚用品,她和爱人基本每天都得往市里仅有的几家商场跑,而如今,在小区对面就有大型商场超市,商品应有尽有,还时不时地举行促销活动。

近年来,石家庄市大踏步行进在城镇化过程中。据石家庄市统计局公布的《石家庄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末,石家庄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91.67万人,同比增加21.0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16%,同比提高1.52个百分点,跃居河北省首位。

波澜壮阔四十载,沧海桑田呈巨变。事实上,一路奔向“国际庄”的石家庄仅仅是我国城市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发展日行千里,城乡巨变的故事每天都在广袤的土地上上演。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

从我国来看,按照中央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部署,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而按照当下速度,可提前一年完成。

“城市病”频现高发

 城市发展面临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口向城市的大量集聚,城市频频出现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生态破坏、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等一系列“城市病”。

“记得2012年我刚来北京上大学那会儿,一碰到雾霾天气,学校不远处的中央电视塔就‘消失’了。”家住北京海淀区的张好文表示,最近几年北京的蓝天明显多了,电视塔 “消失”的日子也明显变少了。

同样感到来自城市“敌意”的还有家住武汉的李先生,近日来,遭遇强降水,武汉市开启了“看海模式”。“雨水深度及膝,我家楼下的停车场都被淹了。” 李先生吐槽说。

与城市发展相伴的“城市病”束缚了城市活力的释放,降低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感。相关科学数据表明,城镇化率在30%—70%时,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在50%—70%时,“城市病”有可能集中爆发。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从速度型城市建设转变成质量型城市建设。该会议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次历史性会议,它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经过短暂的“中场休息”,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认为,此后城市中心工作由原来的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与此同时,城市发展的动力也发生改变,由过去的招商引资、新城新区建设转向统筹改革、科技、文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然而,城市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轻松。一些城市受速度外延模式惯性的驱使,依然在“上半场”的“赛道”徘徊;同时,也有一些城市因苦于缺少发展路径,心有余而力不足。

传承文化“基因”

助力城市“转身”

“看,好像在穿越!快来,再给我拍一张!”说话间,打扮新潮的“小姐姐”已将身子微斜,摆出一影颇有网红风格的pose。镜头的背景是始建于明末清初巴洛克风格的劝业场,不远处是星巴克甄选旗舰店。

经过十几年的微循环改造,位于北京市大栅栏一带的北京坊历史街区焕发了新的国际生机:星巴克甄选店、MUJI酒店和全球首家24小时的Page one书店陆续进驻……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在这里同样被被继续保留——排子胡同、谦祥益、盐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旧址、百年劝业场等。

近年来,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平台的引领下,白塔寺、什刹海、798等历史街区在保持胡同肌理和原有居住功能属性不变的情况下,植入艺术、设计、文创、展览等新元素,变身为传统、创意、时尚相融合的创新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下半场”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

然而一些城市仍存在“推倒重建”的现象,让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管理局局长孙继伟印象深刻的是,他曾在参观某地古镇改造时,发现当地就把原来具有传统的风格那种木板墙,全部弄成砌砖墙,然后用滚子刷出木板的痕迹。

城市建设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城市的管理者应该尊重前人创造、历史文脉,而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孙继伟认为,每个城市都应该留下每代人的杰出创造,这样才能够看到城市发展脉络,和城市发展的轨迹。

“一座城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无法通过设计师、城市管理者设计、管理实现的,它是生长出来,培育出来,积淀出来的。”孙继伟说,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意识到城市建设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相关主管部门不能有“洁癖”,一味追求整齐划一。

未来城市的竞争,是差异性的竞争,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晶涛认为,一些城市的发展成功经验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在保证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观点集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杨保军

文化激活城市的三个规划路径

文化不是点缀,它能为城市创造新功能和价值。在城市发展中,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文化设施和文化空间的塑造。文化激活城市的规划路径有三个,即以文博群落彰显国家文明、以文化创新带动城市复兴、以文化艺术塑造市民场所。

首先,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承载,记录和展现着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文博群落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地标,具有彰显国家文化自信、教化国民的功能。

其次,以文化创新带动城市复兴。以英国伦敦南岸的转型历程为例,该地经过30年的改造历程,由一个衰落的旧工业区升级为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化艺术中心及创意产业中心。在伦敦南岸复兴过程中,策略之一是发展文创产业,推动价值再创造。

最后,以文化艺术塑造市民场所。一是通过公共艺术参与,打造有活力的文化体验空间。例如美国芝加哥的千禧公园是集艺术、音乐、建筑与景观完美融合的艺术中心,也是芝加哥重要的公共文化娱乐中心,通过交互式公共艺术、面向市民的特色文化活动来满足公众参与等多重需求。二是突出复合多样功能,打造亲民的文化交流空间。又如东京的上野公园是融上野公园之景与博物馆群落而衍生的、具有休憩教化功能的文化场所,同样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 王向荣

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依然重要

当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寻求适应现代社会的更优化的土地利用方式。

我们不仅需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他人经验,还要从这片国土的条件出发,从新的视角认识历史,汲取古人水土整治、营城实践、风景塑造中的理念和经验,珍视并保护仍然留存在土地上的水利、农业、村落和城镇建设的遗产,并寻求与古代经验兼容并蓄的新的山水人居建设方式。

农业社会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综合的,除了增进农业高产丰收之外,还有提供水源、防止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

现代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或提升原有的技术,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依赖。现代技术如果过于强调功能和效率会造成对自然和文化的损害;过于倚重现代工程学,可能导致建设成果与环境的融合度较差;而且,泾渭分明的学科分野,也会带来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大为减弱。

我们看到,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综合性和多功能性,这使得它在一部分功能弱化甚至消失的情况下仍然能为区域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的作用。城市内外的山、水、田的系统,现在仍是区域最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也在承载城市历史文化、丰富市民休闲生活、维护城市山水结构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杜立群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发展目标

明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应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控规把居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以和谐宜居生活为出发点,以组团、家园为单元,按照中心城区标准优化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以新促老”整体提升老城品质,推进职住平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明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推进控规层面的“多规合一”。控规将街区作为控规编制和管理的基本单元,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蓝绿空间为底色,以大运河、六环路为主线,科学配置各项资源要素。

明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放眼京津冀广阔空间谋划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控规处理好与通州区、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的关系,实现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尤其是加强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强化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明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要突出城乡统筹,积极探索面向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控规从城镇化空间体系构建、城镇化模式创新、集体产业用地减量提质、美丽乡村特色塑造及城乡空间品质提升五个方面,对通州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提出战略性要求、具体实施路径和政策机制保障。这为下一步镇(乡)域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美丽乡村规划的编制明确了思路和框架。

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管理局局长 孙继伟

城市建设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一座城市的构,非常复杂,它的形成是由政府、市民、设计师共同合作完成的。

我国城市发展由政府主导并快速推动,这意味着作为城市管理者的政府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目前,城市已经进入到品质发展时代,怎样把握品质,我觉得认识和眼光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城市管理者的认识和眼光。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该认识到城市建设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城市处于永远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城市管理者只有认识到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时,才不会急功近利。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很多城市决策者的认识不够深入,以至于很多城市建设速度过快,出现基础设施不健全,大拆大建等问题,都需要我们重新规划和修补。

此外,城市建设是一个积淀的过程,这还意味着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发展、管理中,要尊重前人创造、尊重历史文脉,不能简单地大拆大建。

城市管理者应站在城市发展角度,在城市中留下每代人的杰出创造,保存好历史发展脉络。只有这样才能够人们才能了解到一座城市的演变轨迹。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周 俭

城市创新发展的文化视角

文化对我国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文化可以增加社会的凝聚力。蕴含历史文化资源要素的“人文空间”更易于形成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多样性场所。无论是乡村、城镇、还是家属大院,其本身就是一个小社区,在这个社区当中,社区成员经过长年积累,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于相似的价值观,社区成员会相互理解,遇见问题,他们也会通过自己来解决。

文化可以强化文化身份认同,它是一座城市品牌或地方品牌。城市的文化身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环境所蕴含的各个时期文化痕迹的丰富性,使一座城市表现出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是社区以及城市所拥有的意义和身份的一个维度。

文化也是文明沟通的桥梁。以湖南省凤凰古城为例,古城其实是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延续,外地游客去当地旅游的过程其实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学习对城乡发展也日益重要。

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环境在城市复兴中发挥巨大的、可量化的作用,它可以借助旅游、创意产业、商业和宜居化营造一个全新的城市地区,促进一个地区的复兴。

河北省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原主任 朱忠帅

抓住机遇,小村庄能做大文章

大运河河北段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涉及村庄近万个,总长达600公里,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物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牵头的专项研究规划在编制落实中,许多高校和研究单位在文物保护、环境治理、产城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而此前,相关研究或规划则呈现点状分布,相互孤立,与区域产业、生活联系不紧密。

在今年城乡建设及规划评估中,我们来到处于大运河文化带的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南岸村,当地居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短短的几年间,中断失落的文化记忆迅速恢复,居民开始对大运河文化表现出高度认同。而在几年前,当地基层调研结果显示:村民对大运河感知度不高,村民会议、入户访谈也效果不佳;当地政府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注意力多集中在乡镇企业、居民点的土地利用调整和市政配套等现实问题。

日前,世界遗产预备项目万里茶道河北段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万里茶道是历史上继丝绸之路之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全程约4760公里,途径河北6市,流经同样涉及万个村庄。

大运河是世界级的,万里茶道也是世界级的。我们要做好这个区域城乡统筹发展,就要用国际的眼光、创新的理念谋划,才能讲好大运河的故事,讲好万里茶道的故事。

推荐阅读:

北方首个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实践项目落地青岛

公园城市 路在何方?

河北衡水:深入推进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

加速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品质

(来源:中国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