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打造“三美”乡村振兴新画卷

2019年06月05日 09:35新华网王龙飞

初夏时节,阡陌纵横的巢湖大地上,一座座美丽村庄散落其间,一条条村道整洁干净,一片片田地生机盎然,蓝天白云下,满眼的绿意恣情舒展,翠绿的青山、盛开的鲜花、成片的庄稼……一幅水墨画似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开。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远之策。近年来,安徽省巢湖市围绕“美丽乡村示范区”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抓住机遇,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节点上,探索乡村振兴的“巢湖模式”,蓬勃奋发的巢湖大地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一步步走向美丽嬗变。

鲜花经济让乡村摘了“贫帽子”

在巢湖烔炀镇三份村扶贫产业园,上百种的月季花盛开,争奇斗艳,花农们正忙着给月季花修枝、浇水、除草。

近年来,巢湖烔炀镇在推进产业扶贫中,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建立三份村扶贫产业园,引入了三红紫薇、欧洲月季等花卉品种,建立了占地700余亩的苗木基地、53座总占地面积60亩的欧洲月季花卉大棚,以及总占地面积56亩,配备节水灌溉设施的大型钢架花卉棚53个。

“我们产业园通过贫困户入股、招工等方式,解决了40余人的就业问题,并保持每人年均收入25000元左右,每户年分红收益1000元左右,带动152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烔炀镇三份村党委书记蒋和平说。

小小渔网织出生态安居“好日子”

走进槐林镇大汪中心村,村主干道两旁密布有十几家厂房,里面机器轰鸣,正在进行渔网生产,而在一些村民家,不少老人正在手工编织渔网。

“织了一辈子渔网,是渔网让我们全村人过上了幸福生活。”70岁的熊茂英就是土生土长的大汪村人,靠着渔网生产不用外出打工,一天就有上百元的收入。而这并非个例,大汪村享有“槐林渔网第一村”的美誉,几乎“家家户户有网机,老老少少会渔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8000元。

大汪村正是槐林镇渔网产业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最大的渔网具生产基地,槐林镇织渔网传统已延续了二百多年,经历数代人的艰苦创业,实现了从手工到机械、从内河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从品种单一到多元化和系列化等飞跃。“槐林镇现有各类渔网企业有4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渔网企业22家,渔网具产品远销俄罗斯、非洲、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渔网产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近5000人的营销队伍遍布国内外。2018年,槐林渔网规上企业总产值达到40.7亿元。”槐林镇宣传委员汪圆圆介绍说。

小小渔网织出“好日子”,村里富裕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大汪村开始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下功夫,加宽道路、建成污水处理主管网、改造厕所、清淤池塘,建成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完善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村庄正在变得更加便捷、清洁、文明。

槐林镇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正激发蓬勃新动能,上万村民住进“生态宜居美丽新画卷”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打造文明实践“新乡风”

柘皋镇政府往南约2.4公里处,峏山村即映入眼帘,走进村道间,但见绿水绕村,粉墙黛瓦,宛若别致庭院,红花绿植错落有致,犹如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入村不久就能看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内,一场培训会正在进行,部分村民正认真聆听关于扫黑除恶的专项宣讲,文化活动室内,几位村民正在吹拉弹唱,合奏乐曲,好不惬意。离文明实践站不远,就能看到一座设计精巧的文体广场。随处可见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宣传展示牌和壁画,既设计新颖又美观大方,既是景点又是无声的宣教。峏山村还是著名中医妇科世家“峏山杨”发祥地,如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这里建设“峏山杨”中医展馆,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民宿“乐陶轩”。

画在景中,景在画中。看着家园一天天变美,村民们自发维护起村里的环境,家家户户门前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争创文明家庭,和睦乡邻,美丽乡村更加文明。

巢湖市作为全国文明实践中心点,将在全市范围建好建强20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确立由市、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担任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负责人的领导队伍,整合262支以老党员、新乡贤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支)队,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巢湖样板”。

浓墨重彩绘新景,绿水青山带笑颜。处处透着产业之美、环境之美、文化之美的美丽巢湖,在乡村振兴这份时代考卷上,正在留下别样的精彩。

推荐阅读:

湖北通山:围绕“山通水富、绿色崛起”开展乡村振兴建设

安庆市: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

天津蓟州区常州村走出乡村振兴新路

从“增加5块钱的工资”看乡村振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