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伸出你的手,共建绿色美好家园

2019年07月12日 09:30青海日报

一直以来,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和责任。聚集绿色能量、推动绿色发展——被省委省政府高度地提到议事日程和决策部署中。“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保护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等热词一次又一次地深植到人们的心中、脑海中,付诸行动中……

青海,历来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

1978年开始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与全国同步进入荒漠化防治重点治理阶段,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全省上下、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在沙区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网,至2000年,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8%提高到3.26%,提高了1.46个百分点,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柴达木盆地建立了香日德、诺木洪、夏日哈、希里沟、乌图美仁、马海、德令哈等绿洲农业区。贵南县通过治沙造林、封沙育林,林地面积有效增加,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沙尘天气发生次数大幅降低,积沙量大幅度减少,基本控制了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庇护农田草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全省各地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沙化土地由1959年-1994年间年均扩展13.37万公顷减缓至年均扩展9.71万公顷,年扩展率由2.2%减缓为0.82%,局部地区初步遏制了沙化日益加剧的状况。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青海省出台实施《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全面履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五期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同时积极争取并启动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区域生态建设项目,极大地推动了防沙治沙事业健康发展。

2008年,青海省正式提出“生态立省”战略。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之后,省政府随即出台《各自治州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各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沙区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积极性,通过采取政府主导、行业支持、项目带动、经济拉动,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快车道。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防沙治沙工作以治沙富民为宗旨,以身边增绿和发展林产业为重点,制定实施《青海省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科技创新,狠抓措施落实,防沙治沙工作取得很好成效。

五年来,完成防沙治沙面积43.58万公顷,实现目标任务109%。启动实施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建设项目,完成共和县塔拉滩、格尔木市乌图美仁等8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任务,并增设格尔木市、共和县和海晏县3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1万公顷,年均减少1.02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5.7万公顷,年均减少1.14万公顷,全省荒漠化面积和沙化面积呈现出“双缩减”态势,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地区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减少,沙化程度降低;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沙化程度持续逆转。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和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履行防沙治沙目标责任,采取加大政策扶持、组织保障、资金投入、目标考核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加大防治力度,沙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初步建成沙区绿色生态屏障,结束了沙化危害扩展加剧的历史,稳定并拓展了沙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尤其是青海省全面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掀开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2017-2019年,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高规格召开全省绿化动员大会,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高度,全面部署绿化工作。相继出台实施《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青海省营造林工程先建后补实施细则》《青海省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举措,全面落实税收、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切实保障造林绿化主体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造林大户、家庭林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林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行“先建后补”的造林机制,积极探索向社会主体购买政策性造林绿化、经营管护等服务。推进林权交易平台建设,探索林地、林木股份合作模式,鼓励通过依法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截至目前,青海省共完成治理任务30.0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92万公顷,封山(沙)育林17.57万公顷,沙化草地治理4.96万公顷,工程固沙0.27万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0.36万公顷。完成投资7.51亿元。持续巩固都兰县、贵南县等5个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完成营造防沙治沙林0.23万公顷,并将贵南县、共和县和海晏县纳入三北工程精准治沙重点县。继续加强共和县塔拉滩、格尔木市乌图美仁等8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新增贵南县鲁仓、茫崖市冷湖、玛沁县昌麻河、乌兰县灶火4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完成鲁仓和冷湖2个封禁保护区年度建设任务。批复国家沙漠公园已达12个,各地正在加快推进国家沙漠公园建设。

同时,积极构建“东部沙棘、西部枸杞、河湟杂果、南部藏茶”的林业产业布局,在柴达木和共和盆地大力发展枸杞生态经济林,全省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6667公顷,其中经认证的有机基地面积达5453.3公顷,年产量6.5万吨,产值25亿元,综合产值达85亿元左右,仅海西州出口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市场有机枸杞700吨(折合干果),创汇近1000万美元。截至2018年底,全省枸杞种植长期管护人员达4-5万人,采摘期间吸纳务工人员达70万人(次),枸杞产业已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充分调动了沙区广大农牧民防沙治沙和发展沙产业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防沙治沙进程,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多年来,青海省坚决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持续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组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织密织牢生态管护网络,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青海贡献。

推荐阅读:

巴彦淖尔巧打绿色文旅牌

用绿色拥抱未来 世园会土耳其馆迎来国家日活动

江西萍乡:武功山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多赢

第四届绿色发展论坛暨2019西宁城洽会19日启幕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