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村中的垃圾杂物堆,
如今“变身”为竹篱笆围成的“美丽菜园”,
村民脸上笑开了花。
这样的变化发生在戴村镇大石盖村。
在大石盖村,一场自上而下的“美丽菜园”革命,不仅破解了农村房前屋后杂物乱堆这一“老大难”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村庄颜值;也用实际行动,探索了人人参与基层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从“绿化”到“菜园”
作为土地管理改革的先行者,早在2013年的时候,大石盖村就率先开展了一场“自留地”改革。
当时,在“三改一拆”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下,村里决定收回分散在村民房前屋后的自留地和占用的集体用地,“把这些地收回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及绿化美化,目的是提升村庄颜值。”大石盖村党委书记孙国柱说。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了,房前屋后的不少绿化因缺乏养护而成了杂草,一些被拆掉的空地成了村民的杂物堆。
孙国柱认为,这与后续绿化养护不到位有关,但更关键的因素是,村民参与治理的意识不强,没有把房前屋后的土地当做自己家的地。
今年是大石盖村美丽乡村提升年,如何扮靓村庄环境,又成了村委班子的“头等大事”。这一次,大石盖村决定把“绿化”变为“菜园”,让村民自发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房前屋后土地的“包干长”,真正破解村庄环境卫生的“顽疾”。
从“坐享”到“共治”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经过大石盖村村委班子讨论,目前,全村已把分散在房前屋后的30多块土地,共计100余亩土地,进行了统一平整,并在四周装上了篱笆。
在一块菜园旁,86岁的村民孙兴道笑道,“三改一拆”后,这里曾种过绿化,但时间一长,植物枯萎了,就变成了乱石杂物堆放区。“现在变成菜园了,你看,又干净起来了。”
家门口的杂物堆变成了“菜园”,不少村民看到环境又变美了,但心里仍有嘀咕:这样的改变是不是“昙花一现”?从“绿化”到“菜园”,到底有什么不同?
“‘绿化’和‘菜园’,最大的不同,是治理的主体不同。”戴村镇镇长金聪认为,菜园可以让村里闲置的土地和劳力真正用起来,并让村民自发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而不是政府服务的“坐享者”。
在大石盖“美丽菜园”的计划中,今后,全村所有菜园都将分发给村民种植,销售所得归村民所有,但前提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引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尤其是每块菜园都会有一个专属“二维码”,并且实时要受到卫生安全监督。
那么,村民要如何获得菜园的“种植权”?
“须满足自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以及服从村规民约这两个‘硬杠杠’,”孙国柱说,后续,借助镇里的力量,利用网上公共治理平台,还要将每户人家的环境卫生和道德素养等指标“搬上网”,并通过互评和考核等形式进行排名,也就是说,村民的素质优良直接与能否获得菜园“挂钩”。
目前,戴村美丽顾问瞿伟民正在对大石盖村“美丽菜园”革命进行设计规划,结合村道宽度对外观进行最终“打磨”。“这是一个十分有创意的想法!”瞿伟民对此十分期待。
未来,“美丽菜园”有望能让村民既得实惠,又赚面子。
推荐阅读:
(来源:萧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