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成为中国闪亮名片

2019年07月03日 10:17中国社会科学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光影飞逝七十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比翼双飞”,生态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战略资源,生态文明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名片。

历经三大阶段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走过了一条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艰辛探索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在生产力水平短期内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的状况下,迫切需要通过垦殖开荒保证社会发展所需,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依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同时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转变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范式,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也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为标志,我国现代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开始建立;第二阶段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总体战略下逐渐建立与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法治体系;第三阶段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理论与战略引领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逐渐解决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实现我国生态文明质量的全面提升。

积累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潘家华认为,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即认知理念由工业文明时期的财富积累最大化,转变为生态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方式由高耗能、高排放转向产业生态化;消费方式由高物质消费转变为简约、适度、品质、绿色、低碳消费;社会关系由竞争状态转向保护尊重弱势群体的和谐共处状态;技术创新由工业文明时期的违背自然、破坏自然,转向生态文明时期的基于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

在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田启波看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取向,坚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为主体力量,坚持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机制保障,坚持中国立场和国际视野相统一。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韩骥谈到,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初步建立了源头防控、过程监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建立健全涵盖水、土、气、废等所有领域的环保法律体系,形成了人民监督的环保问责制度,并将生态环境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尤其是城市大气污染整治成效显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近些年下降明显,植树造林、防治沙漠化对世界植被生态系统恢复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化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生态文明价值观深入人心;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三个不同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目标,并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性实力的一部分。”郇庆治说。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展望未来,必须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中国必将铺展更加壮美的图景。

田启波建议,首先,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挖掘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资源,创作更多生态文化作品,设立更多生态教育基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全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实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展公众参与行动,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要进一步建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构起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足的问题。再次,要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布局,实现绿色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发展绿色金融,按照社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方式,实现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保值增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最后,要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防范生态风险。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达标排放,降低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河湖保护修复攻坚战,保障饮用水安全。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生态风险。

韩骥提出,当前及未来,要建立健全联合管理机制,加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此外,要完善创新体系,发展绿色创新科技,保障环保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以创新驱动发展。

推荐阅读:

甘肃古浪:发扬治沙造林精神 做实生态富民产业

贵州大规模种植刺梨助力生态美百姓富

福建:擦亮生态底色 成就绿色福地

天津:坚持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之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