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百姓富 生态美

2019年08月29日 09:45经济日报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抓的建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的嘱托。近年来,福建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对占全省县市区总数40%的34个县市区和南平、龙岩、三明、宁德、平潭5市取消了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来,清新福建这一名片更加亮丽,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 

 

三明:

做足绿色发展文章

生态美是福建发展的永续优势,“清新福建”是福建最亮丽的名片。

福建的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福建林业资源丰富,2018年森林覆盖率为66.8%,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竹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中国工程院今年发布的全国生态文明指数中,福建排名第一。

森林覆盖率高达78.1%的三明市,享有“中国绿都”和福建“绿色宝库”的美誉。从1958年建市起,保护好“青山绿水”就是三明人的信念。近年来,三明市践行福建省委、省政府倡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明显,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明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以解决群众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辖区生态环境质量长期居全省前列。通过深入推进河长制,全面加强工业烟(粉)尘、扬尘等污染控制等措施,积极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在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空气质量提升与保护等方面做出多方面努力。2010年以来,三明市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2018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2%,同时,三明市湿地保有量3.44万公顷,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7.2万公顷。

三明市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快发展生态产业。三明市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文旅资源,着力挖掘“闽江源、闽人源、闽学源、闽师源”和全域苏区红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旅康养、研学产业。目前,正全力推进万寿岩文旅小镇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首批17家“三明市职工疗休养基地”完成集体授牌;大田县赤头坂森林康养基地被授予“中国睡眠康养示范基地”。全市各县市区都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致力创优生态环境、创特生态产业、创造生态财富,通过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实现山区绿色崛起。

要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必须打通“两山”转换通道。为此,三明市不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打通转换通道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龙岩:

做大红色文化产业

福建全省84个县中有70个老区县,其中原中央苏区县有37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高度重视老区苏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更是把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制定实施了《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并从财政转移支付、推进山海协作、推进产业发展和培养各类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让老区苏区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著名的古田会议旧址就在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因此,龙岩被誉为“红色圣地”,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是全国唯一所有县(市、区)均为原中央苏区县的设区市,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赞誉。

1949年,龙岩地区生产总值仅有0.7449亿元;改革开放以后,1994年突破百亿元、2011年突破千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岩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3亿元,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增速居全省第二;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3%、8.3%,增速均居全省第三名。

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龙岩高度重视产业发展。早在1984年,龙岩地委、行署就提出了“吃饱饭,上工业”的战略决策,到“十二五”时期,龙岩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经过多年发展,龙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由农业主导向工业、服务业“双驱动”转变,呈现“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的发展态势。工业形成了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两大支柱产业,培育了龙工集团、龙净环保等一批“龙”字头的龙头企业和紫金矿业、金龙稀土等一批“国字号”的领军企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业、房地产业为主,电子商务、旅游休闲、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龙岩市认真贯彻党中央“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精神,深入实施红色基因工程,做大红色文化产业——

突出旅游融合。实施“红色+”,融合开发“红色+客家人文”“红色+绿色生态”“红色+美丽乡村”等旅游产品体系,推出一系列红色旅游精品线。2018年接待红色旅游1154.39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72.77亿元。

突出产业融合。以打造千亿元文旅康养产业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目标,出台相关政策,设立市级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组建龙岩文旅汇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培育一批红色文化类科技企业,加快发展休闲体验、创意营销、传承保护等“红色文化+”业态,延伸产业链,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集群。

突出军民融合。响应中央加强军民融合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系列规划措施,打造闽西老区军民融合特色品牌,初步形成“部队+军工集团+革命老区”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

宁德:

发挥山海资源优势

位于闽东地区的宁德是“全国扶贫第一村”所在地。改革开放以来,曾经“老、少、边、岛、贫”的宁德市秉承“弱鸟先飞”理念,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坚定“久久为功”志向,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宁德,这只曾经的“弱鸟”,如今已振翅高飞。截至2018年底,宁德市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3.2%降至万分之一以下;453个建档立卡贫困建制村完成退出419个,占总数的92%;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8万人,其中贫困群众“挪穷窝”1.1万多人。

2019年6月24日,福建宁德的寿宁、古田、屏南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帽”。至此,曾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宁德市除柘荣、周宁外,其他4个重点县市全部“摘帽”退出。这是闽东摆脱贫困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纵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宁德,过去经济落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山区资源开发缓慢,沿海优势难以发挥。为此,在习近平总书记“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方向指引下,宁德大力实施“改产业”,初步形成了山区绿色现代农业产业带、沿海蓝色现代农业产业带和城郊平原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区的“两带一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立足山海资源丰富优势,因地制宜,宁德确定了茶叶、食用菌、水产、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的“8+1”乡村振兴重点产业,2018年8大产业累计产值492.1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48亿元的93.48%。各县市区立足实际,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支持、品牌带动等措施,先后获得了“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食用菌之都”“中国花菇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白茶之乡”等美誉。

在此基础上,宁德市着力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全市农业产业由传统数量扩张型向高质高效型转变。

2018年,宁德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48亿元,增长4.3%,增幅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二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增长9.7%,增幅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位。

漳州:

工业引擎日益强劲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农业大市,漳州市几乎是传统农业一统天下,1978年工业化率仅为22.7%。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市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坚持实施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新兴动能不断迸发,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工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1979年,全市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2007年达1209.66亿元;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2017年,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7%。

漳州工业的跨越发展始于2000年,这一年,漳州市提出“加快工业化进程”战略;2002年,提出“工业立市”战略;2006年进一步明确“工业强市”战略。随着漳州市提高工业化水平的思路不断深化,新的科学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2018年10月,漳州市出台《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当好新福建建设先锋的意见》,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预计2020年规模工业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十三五”时期增长率将达到8.6%。

工业产值跨越发展的同时,漳州市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重点产业取得飞跃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漳州市形成了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4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4”产业格局,以及钟表、家具、建材、汽车汽配、婴童日化等一批传统特色产业。2018年,全市“4+4”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77.3%;形成了食品、新材料、装备制造3个千亿元产业,石化、特殊钢铁、电子信息3个百亿元产业。其中,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607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68家。

近年来,漳州市一大批龙头企业持续做大做强。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2280家,其中亿元企业1173家。如今,三宝特钢、三宝钢铁、正兴、福欣特钢、翔鹭石化5家企业已进入百亿元产值方阵。古雷石化炼化一体化、金龙汽车项目、猛狮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福欣节镍不锈钢深加工项目、三宝耐腐蚀热轧卷板项目等重大工业项目,不断加快投资进度,增加投资数量,推动投资增长。

推荐阅读:

福建厦门:冲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争取今年底通过验收

保护生态环境 绘制“绿色底片”

塔里木河重生记:生态输水20年 沙漠再现绿色走廊

19个城市“上榜”!生态环境部公布水环境达标滞后名单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