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1日,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在我省正式启动,青海开启了生态保护新纪元。
青海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南有“中华水塔”三江源,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北有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6年,全国第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启动,到目前各项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所取得的成果具有示范作用,具备了先行优势;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已正式挂牌,体制试点有序推进。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突出强调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到目前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这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作为。
江源极地展大美
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80%以上;藏羚羊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
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史上,这是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续写的辉煌一笔。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落地我省,在高海拔、生态脆弱的三江源地区开展体制试点,是为我省出的一道迎合青海乃至全国发展实际需求的重量级“考题”。
2018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步入建设阶段。这体现我省在迎接这场生态文明建设“大考”中,严格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统筹推进,矢志不渝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当前,确定的31项任务已基本完成,“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的目标已实现,“五年设立国家公园”的条件已经具备。
明确目标、求索创新,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江源”样板,我省突破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的传统模式,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职责,基本解决了“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并对3个园区所涉4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整合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全面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
探索建立和谐共生的参与机制,创新设置并实施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园区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户均年收入可增加21600元。
在此基础上,我省先后累计投入22.5亿元资金,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强化园区管护能力。
且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建立了生态保护司法合作机制,积极构建了生态公益司法保护和发展研究协作机制,成立了玉树市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法治研究会,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法律顾问制度,增强了依法管园建园的水平。
同时,不断深化与科研、非政府组织等战略合作关系,省政府与中科院组建成立了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设立院士工作站,强化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和技术水平。
体制试点以来,我省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理分局,开展了三江源草地、林地、湿地、地表水和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建立了三江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平台,发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表水、草地、林地、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本底白皮书。
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容貌”已焕然一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祁连山下好风光
今年,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监测到5只雪豹同框画面的新闻一经向社会发布便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点赞近年来祁连山青海片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此次还监测到了罕见的豺、荒漠猫等珍稀、特有野生动物。
祁连山作为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有效阻挡了四大沙漠的汇合,千百年来始终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无疑彰显了祁连山重要的生态地位和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重要价值。体制试点以来,我省在成立由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青海片区实施方案》等工作基础上,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日常巡护管理、手持巡护终端等工作制度,并及时启动开展国家公园立法工作,现已拟定《祁连山国家公园条例(初稿)》,为国家公园依法保护管理、推动法制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调查成果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评估验收,正在落实成果交付工作;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扎实推进,制定了《青海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试行)》,建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物量账户核算体系,完成账户表等试编工作。同时,认真落实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将试点区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作为试点,编制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细则等制度,科学划定自然生态空间。
体制试点以来,我省着力打造“生态保护高地”,探索建立“村两委+”为基础的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以村两委为支撑点,在四县市选取9个试点村,建立保护宣传工作机制,签订《“村两委+”共建共管协议书》,及时宣传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动态,切实增强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力量。
几年来,我省着力打造“生态文化高地”,成立了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和相关专业人才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宣传教育推广、生态文化研究展示以及相关平台建设。
同时,我省还着力打造“生态科研高地”,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成为青海首个纳入国家林草局第一批50个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的保护地机构,还成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研究中心”。
在此基础上,我省不断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顺利完成了2018年度雪豹监测任务,获取雪豹影像资料957份,并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中时隔30年后再次记录到“鸟中大熊猫”黑鹳,反映出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向好。
国家公园省建设显青海魅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央深改委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这为我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条件得天独厚、基础已经具备。
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启动大会召开后不久,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迅速召开。
当前,建设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已从战略部署跨入建设阶段,带着时代发展的重大使命,国家公园示范省就要在高原大地上茁壮成长。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到目前,三江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加快推进,青海湖和昆仑山两个国家公园规划也正在抓紧编制。
为积极推进国家公园省建设能够更好更快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带头作用,我省已起草完成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方案》,组织起草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梳理总结了45项具体工作,明确了部门职责、制定了时间表、提出了工作要求。
同时,还编写了《青海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整合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工作方案》《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制度标准体系研究项目工作方案》,全面系统制定了示范省建设前期工作的内容、步骤和资金用途,积极协调并落实政策资金,支持示范省建设工作。
为统一标准、科学合理的指导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地分类新体系,我省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开展了全省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研究工作。
目前,该项工作已全面开展,计划将于今年完成《青海省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价方法研究报告》《青海省自然保护地分类标准》《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办法》等十个标准制度办法制定,为全国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青海方案”。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600万青海儿女正在用新时代画笔雕琢青海这块大美璞玉。
推荐阅读: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