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都伊春“绿色振兴”打造生态旅游产业

2019年08月29日 10:03经济参考报

一座百万余人口的偏远林城,一年可吸引逾千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高达84.7%的森林覆盖率,让人欲罢不能地想多做几次深呼吸。

兼具国有重点林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多重元素于一身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定位“生态立市、旅游强市”,依托优质的生态供给念活“旅游经”“富民经”,带动东北老林区开启“绿色振兴”。

迎客不需酒,绿色就醉人

在伊春市的一些景区游玩,经常可以看见游客和一个个木牌或塑料牌亲密“合影”,牌子上面用醒目的数字标注着负氧离子的含量,这成为林区有趣的一景。

地处莽莽小兴安岭腹地、人口110多万的伊春市,2018年接待游客1584万人次,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6%和28.8%。

这些游客因何而来?答案正是生态环境。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岗”……8月的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里,奇峰怪石,悬泉飞瀑,73岁的南方游客张兰走在林间的栈道,耳边小鸟啁啾,情不自禁唱起歌来。同行的朋友们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有人跟着拍手哼唱起来。

“这里的空气太好了,感觉都要‘醉氧’了。”老人笑着说。

让一些游客笑称“醉氧”的伊春市,拥有400万公顷浩瀚森林、40万公顷湿地、700多条河流,森林里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可达20000个以上,已逐步建立从森林到湿地,从野生动物到江河源头的保护体系,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评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

亮眼的数字背后,成绩得来不易。

伊春市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曾为国家建设提供优质木材2.7亿立方米,用60吨标准火车皮连起来可绕地球1圈多,但是长期采伐也破坏了林业资源。

伊春市林草局副调研员吴立生说,2013年以前,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比例一度达到4:4:1:1,可开采林木仅为1/10,最严重时几乎无林可采。

2013年底,伊春市在黑龙江省率先启动国有林区全面停伐天然林,昔日满载原木呼啸奔驰的森林小火车驶进历史,林区生产职能由木材生产转为资源管护、森林培育。

尤其近3年来,生态环境加速恢复,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装满20万个标准火车皮。目前伊春市林木蓄积量增至3.48亿立方米,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处、67万公顷,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58岁的刘进国曾是伐木工人,当年每天能砍30多棵树。现在他成了护林员,和同事巡护着10000多公顷的山林,每天巡山走两三万步再正常不过。“树多了、草密了、空气更新鲜,工作一点也不觉得累。”他说。

生态趋好,出现“虎踪”,一只体重约150公斤的东北虎今年在嘉荫县青山乡被发现。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的数量也快速增加,甚至狍子跑进市中心、野猪闯进庄稼地的情况时有出现,一些农民不得不常备鞭炮驱赶野猪。

“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伊春市发展旅游产业最重要的资本。”伊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欣红说。

2016年以来,伊春市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同比20%以上的双增长。曾是伐木工人的刘养顺变成经营农家乐的能手,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纯收入12万元左右。“收入是过去好几倍。”他说,桌子不够用,今年扩大了营业面积,新增了好几桌。

“一年一个样”,林区旅游“正青春”

“一年一个样”,60多岁的大连游客李先生连续8年到伊春市避暑旅游,说起变化,他的感受很深。

今年他约上杭州的朋友前往友好区溪水经营所,坐落于此的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是他们共同的偏爱。“2012年我第一次来,这里连一家饭店都没有。”他说,最初就是看景,现在吃住行玩购一条龙都能解决,特别这两三年的变化更大。

近年来,伊春市在守护好绿水青山基础上,按提升夏季、突破冬季、拓展秋季思路,不断加大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力度,加快配套建设,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从开始较单一的森林观光起步,至今初步形成以生态旅游、避暑度假、康体养生、温泉雾凇、民宿研学为代表的立体旅游产业体系。森林生态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引擎产业。

——旅游基础设施正加快改善。

伊春市发改委副主任姜峰介绍,出于发展经济和旅游的需要,2018年伊春市加快推进林都机场改扩建工程,伊汤公路及7条旅游公路扩建升级,城市交通网进一步完善。铁力至伊春高速铁路项目完成前期设计,汤嘉公路获国家批复。

目前伊春市10家4A级以上景区全部实现4G网络覆盖,建成智能化的游客服务中心,“一部手机游伊春”等智慧旅游平台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溪水经营所3年前只有1家农家乐,现在农家乐和民宿已达到34家。溪水经营所至林都机场等3条旅游公路主体完工,去机场开车仅20分钟。溪水国家森林公园副总经理张广玲说,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内囊括了小兴安岭所有高大乔木、低矮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珍贵树种。随着景区设施和交通日益完善,游客数量逐年递增,今年以来接待游客4万余人,创下新高。

——旅游项目和业态多元化,走出同质化怪圈。

王欣红、姜峰等人表示,从市场需求看,游客迫切需要的是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感强的新产品和业态。伊春市巩固提升森林观光、避暑度假、温泉滑雪等传统产品,并坚持市场细分,创新发展地质科考观光、民宿研学、汽车营地、康体养生等产业,提升供给质量。

根据自驾游发展趋势,伊春市打造了五营和汤旺河汽车营地,集旅游、休闲娱乐、交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嘉荫龙乡颐养中心等多家医养结合机构,今夏一床难求。

一位林区干部坦言,伊春市旅游发展也走过弯路,他举例,当地曾计划一口气建10个五星级酒店。现今,林区针对个性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发展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

民宿“白桦丁香”老板陈刚说,“白桦丁香”保留了北方民居红墙红瓦、木屋小院、火墙土炕的乡土民情,并结合林区文化,把过去工人采伐林子的道路,改造成历史风貌观光路。相较之下,民宿“岭尚欲雪”更注重服务品质,通过开发与蜂农摇蜜、与农民掰苞米、林间适当劳作等私人订制方式,增强深度游体验。

——突出旅游机制创新和实效。

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服务是关键。王欣红说,为营造“森林里的家”,伊春市建立了旅游消费维权先行赔付制度和涉旅投诉快速处理机制,设立旅游诚信基金。当游客与景区景点发生纠纷后,可在第一时间得到先行赔付,再由处理机构进行后续调查。

理念之变掀起“绿色振兴”

旅游产业大变样,林区经济稳中向好,但在林区人眼中,最深刻的变化还是理念之变。

“有时看到被砍倒的树,感觉就像是树的‘遗骸’一样,很心疼。”姜峰说。

“不砍树,咱也能活,而且活得更好。”越来越多的林区人相信:绿色、生态是产业发展的前提。

2013年底伊春市全面停伐天然林,当地上千家企业关停,经济增速骤然下降9.4%。伊春市坚守住“生态立市、旅游强市”的发展定位,咬紧牙关,坚持走向林中转、林下转、林外转之路。

林区不伐木,发展不停步。

“绿色转型”让靠山吃山的方式变了,过去“吃”木头为主,现在“吃”自然景观和林下经济。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一批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产业转型。2016年林区摆脱了停伐阵痛,经济实现正增长。

随着小兴安岭自然生态系统加快恢复,伊春市集中精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药材、绿色矿山等5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提高至47.6%,相比2016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8年伊春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比2015年翻了一番多。“一业兴,多业旺。”王欣红说,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带动系数大,伊春市围绕旅游发展“大做文章”,收效明显。

2018年,外地人到伊春避暑度假购房的比例攀升,占到全市商品房销量的25%。“医养药游”一体化发展提速,依托廻龙湾休养中心、永翠河国际健康疗养院等载体,开发中药养生保健产业,全市药材种改基地97个、52万亩,“林都北药”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翠峦区设立了黑龙江省唯一的生态经济开发区,承接林业经济林中发展项目,入驻企业35户,建成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园,入孵小微企业5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2亿元。其中,永达木艺文化旅游研学体验基地,推出亲子科普和研学营地产品,已接待小学生8000多人次。

“绿水青山是伊春最大的财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伊春最大的优势。”伊春市长韩库说。

从旅游等绿色产业项目中尝到甜头的伊春市,继续以更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伊春市主动放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亿元以上项目达20余个。在县(市)区目标考核中增加了“生态分”比重,不管党政领导在任时GDP增加多少,离任时如果生态环境账不合格,都将被问责。

推荐阅读:

云南保山:书写绿色新篇 推动跨越发展

广州绿色贷款余额占全省半壁江山

保护生态环境 绘制“绿色底片”

塔里木河重生记:生态输水20年 沙漠再现绿色走廊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