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中川村张家湾社的几座山头像被清洗了一番。樟子松、云杉等树木挺拔站立,随风轻摆,俨然一幅清新纯净的风景画。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山秃岭。
中川村张家湾社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这里干旱苦焦,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20世纪中叶,当地盛传一首顺口溜:“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耕种山梁峁,刮风浮土跑。”
没有绿色,就看不到希望。人们想方设法植树造林,但缺资金、少技术,绿意满山的盼望只能停留在脑海里。
改变,始于2017年。在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支持下,福建省福州市与甘肃省定西市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福州市台江区重点帮扶定西市安定区,为安定区送去人才、资金和技术。
安定区的贫困根源在于生态问题。因此,植树造林就是“植富致富”。台江区借助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改善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面对荒山,起初,台江区的对口支援干部们有点懵。在中国南方,种根树苗就能活;但这里,情况大不一样。土壤缺乏营养,降水量少,历年植树造林效果不佳。
台江区扶贫干部与福州市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精兵强将联合攻关,选择耐旱树种,采用挖大渠、种大苗、浇大水与精细化种植相结合的办法,做到一次栽植、一次成林、一次成景。
他们像对待孩子一般精心养育树苗。仅一年时间,绿色便在张家湾社的山头荡漾开来。这里也因此多了一个名字,“福州林”。看到成片的绿色,在安定区挂职的台江区副区长沈力感到振奋,扶贫“战斗力”倍增。
沈力表示,生态环境的好转改善了局部气候环境,更为当地贫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福州林”为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岔村建档立卡户李锋打开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门。生态护林员的身份能为他带来一年8000元的收入。
在福建多个政府部门努力下,“福州林”项目共选聘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惠及退耕还林118户,户均增收11633元;带动9户贫困户育苗21亩,每亩年增收1655元;吸纳390户贫困户参与造林务工,户均年收入3280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实践者,台江区既要为这片苦甲之地“披绿”,也要助力其“生金”,彻底改变贫困面貌。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原本要去外地务工的安定区务工群体受到影响。安定区巉口镇阳山村建档立卡户李伟军和爱人的劳务收入是全家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走不出去,他们心急如焚。
劳务输转就业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最直接、最现实的措施。在疫情防控基础上,台江区组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一站式劳务输送,增加贫困劳动力工资性收入。
2月28日,李伟军和爱人乘坐“福定劳务协作返岗专列”直达福州。李伟军说,有了工作,日子就有了奔头。
记者从安定区劳务工作办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安定区分批次向台江区组织输转劳动力146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67人。
沈力认为,脱贫攻坚,不止生态扶贫和劳务就业扶贫。扶贫干部正在不断创新包括消费扶贫等在内的新举措,探索适合西部的扶贫路径。
安定区的蔬菜产业是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来自台江区的扶贫干部努力为优质蔬菜拓展更多销路。截至今年9月,他们动员9位福建籍客商采购安定区优质蔬菜。约2万吨西芹、毛芹等高原夏菜进入东部地区。
在消费扶贫上,台江区助力安定区共实现了1亿余元的销售额,累计带贫1万余人。
消费扶贫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打响了西部农特产品品牌。
眼下,中国东部的扶贫干部仍继续奋战在西部脱贫攻坚一线,千方百计让西部的山更绿、天更蓝、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记者 张文静 文静)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