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天津,气温骤降,位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双城绿色生态屏障里游客却络绎不绝,景观凉亭里时不时地传出或高亢或婉转的歌声。赏美景、唱小曲、拍视频、发抖音,成为年过六旬的天津市津南区村民徐振洪和村里老伙伴们的新爱好。
为天津生态环境点赞的,不止游客。在七里海湿地,250余种前来栖息的鸟儿“用脚投票”;渤海湾畔,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二级保护鸟类纵纹腹小鸮和红隼也前来“报到”。这些年,天津下大力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守护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部署,点燃属于这个秋天浓烈的色彩,一幅更加绮丽的生态画卷,正在津沽大地铺展。
筑牢“绿色屏障”
大绿野趣、色彩斑斓。
站在五层楼高的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瞭望塔远眺,眼底是绵延的林带和草地,蜿蜒的海河泛起粼粼波光。
这是一条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面积相当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的两倍,不仅避免了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连为一体、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也是环首都生态屏障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这么大面积的‘绿带’,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定力和执着。”天津市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刘凤春说,仅津南区,超过80%的面积被划入绿色屏障中。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周长林说,前些年,这里的生态空间被侵蚀、削弱。西青区的王稳庄镇便体会过阵痛。“上世纪80年代起,镇里小作坊多,水渠的水被染成五颜六色。”王稳庄镇副镇长孙龙说。
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17年起,王稳庄镇紧随天津市政策,陆续关停取缔各类污染企业400余家,随后,镇域内一半以上的面积被纳入绿色屏障中。
环境变了,生态好了,百姓有了浓浓的幸福感。徐振洪回忆,过去这里空气污染严重,可如今空气倍儿新鲜,喘口气都痛快,每月还拿着养老保险和退休工资,生活也倍儿舒心。“现在的绿色发展理念,我们打心眼里拥护!”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用‘绣花功夫’对已建成的绿色屏障提升改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同时开展旅游、碳汇交易、林果栽植等产业探索,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刘凤春说
呵护“京津绿肺”
今年31岁的晏希发,是宁河区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巡查巡护队员。每天,他都需要带上望远镜,循着七里海湿地沿线巡查,一趟下来就是半天时间。
“每天数着栖息鸟儿的种类,看着湿地修复的进程,这就是我喜欢的工作。”他说。
被称为“京津绿肺”的七里海湿地,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湿地之一,这里河道纵横、沼泽遍地、苇草丛生,是很多候鸟迁徙的中转站。
“过去多年来,由于核心区的苇田、水面由承包大户生产经营,人为分割成了一个个‘土围子’。核心区内外还兴建大量的旅游设施和饭店、农家院等,生态破坏严重。”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陈力说。
2017年开始,七里海湿地进行了彻底整改修复,宁河区对核心区、缓冲区土地以及全部苇田水面实行统一流转,结束了长达近40年“村自为战、割据管理”的局面,并逐步实施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等一系列工程项目。
“未来,我们希望打造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系统,无论是鸟类繁衍孵化情况,还是湿地水质变化,将通过科学化、技术化手段,形成高水平、高科技的系统。”陈力说。
柔抚“蓝色海湾”
永定新河入海口,交错纵横步道上,游客们畅行其间。不远处,一座现代中心驿站,为游客们提供着热饮和甜品。
“天津过去滨海不亲海,现在散着步就到了海边。”来自天津市蓟州区的艳阳天志愿者团队的匡博说,他们经过前期考察后决定,周末带着100多个志愿者来这里进行徒步活动。
今年刚刚建成的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南堤滨海步道公园,过去是一片布满灰褐色污泥的滩涂。
渤海湾畔的天津市,去年出台了《天津市“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9-2035)》,致力于修复赖以生存的“蓝色海湾”。
滨海新区海洋局工作人员李海山介绍,规划实施以来,滨海新区湿地修复面积达到528公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7.25公里。陆源、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通过修复,天津海岸边的滩涂正在变公园。”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崔捷说,海岸线美了,鸟儿们也来落脚,今年,不少保护鸟类开始栖息在海岸边。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体会到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李海山说,“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将按规划实施26个项目的修复任务,既有岸线的美化、滩涂的整理,也有亲民设施的建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记者 白佳丽 谭谟晓 宋瑞)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