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成效 要用监测数据来说话

2020年04月14日 13:35苏州日报

城市生态系统,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系统。大力加强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我们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起来、美丽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今,苏州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这是广大苏州市民的直观感受。那么,除了感官上的体验,有没有其他更有说服力的东西来佐证这种细微的变化呢?苏州鸟类“居民”的增加,就应当很有说服力。

近期,春水初生,天气回暖,大批迁徙候鸟回迁。据报道,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监测站3月份共发现8目21科54种鸟类,其中留鸟29种,冬候鸟23种,夏候鸟2种,还发现了新纪录鸟种——领雀嘴鹎。

把时间轴拉长,这种变化就更为明显:10年来,苏州地区发现的鸟种数量增加了100种,湿地公园的鸟种数量增加了40%。

湿地野生鸟类的多样性也是国际公认评估湿地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的增多及停留时间的延长,显然意味着苏州湿地环境正在日益优化。

以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这是苏州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以去年为例,在治水方面,通过实施“水十条”、太湖治理、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等重点项目575个,完成4.5万亩太湖网围清拆和阳澄湖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达到87.5%和86%、提高18.8和1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城乡黑臭河道生态化治理方面,苏州去年更是取得阶段性成果,河道的“水清、岸绿、景美”已经成为标配,水质达标Ⅲ更是成了治理企业拿到治理费用的“硬杠子”。

不过,从长远来看,包括河道在内的生态修复工程,其生态成效评价标准,既需要外观的“好看”,更需要的是内在的活力——生物多样性。比如,当地的鸟类、鱼类、植被等生物的连续监测数据有没有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等。在此方面,上海的工作已经走到了前头,他们就有团队在做很深入、很细致的事情——100个人、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监测上海野生动物变化状况,一方面持续关注公众意见,另一方面为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寻找路径,搭建人与动物共生的桥梁。

本栏目由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协办

 

推荐阅读:

河北省将全面完成140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河北武安市: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蝶变”生态景区

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有序推进

今年河北省将全面完成140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