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开州市民在荷香阵阵的汉丰湖湿地公园进行晨练。从2011年开始,开州区对汉丰湖、澎溪河开州段流域实施“湿地生态、滨湖景观、库岸生态、湿地基塘”等系列工程建设,不仅修复了消落带生态,还让城市披上“绿外衣”,形成了独具滨湖特色的湿地之城、生态之地、宜居之都,切实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打出一套“增绿+治污+禁捕”的系统治理组合拳,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美好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增绿,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三峡水库蓄水后,平湖美景处处可见。但由于库区水位的不断升降,逐渐形成了落差高达30米的消落带。这些裸露在外的滩涂,不仅不美观,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加快消落带治理成为我市维护库区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
开州区拥有消落带土地面积42.78平方公里,占重庆库区的13.79%,是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最大的区县。为加快消落带的治理,开州因地制宜在县城下游4.5公里处建了一个水位调节坝,形成三峡水库的前置库——汉丰湖,并开展了消落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我们创建了消落带治理的四大工程: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重建工程、多带多功能生态缓冲系统工程。”开州区一负责人介绍,基塘工程挖泥成塘,种植荷花、美人蕉、茨菇、菱角等耐水淹水生植物,形成了库湾基塘、河岸基塘、半岛基塘、城市景观基塘,实现了改善消落带单一景观、净化水质、提升河库岸人居环境的效果。
林泽工程则在165米至175米区域种植耐水淹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湿生林木,恢复消落带“乔-灌-草”结构。既发挥了固碳、固岸、生物生境的重要功能,也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湿地林泽景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微湿地工程,主要是建设生物沟、生物塘、生物洼地、生命景观墙和生物塔等小微湿地工程,种植了美人蕉、鸢尾、肾蕨等30余种湿地植物,不仅丰富了湖滨湿地昆虫、湿地水鸟、两栖动物、水生动物种类,也有效净化了湖滨地表径流及污水等。
鸟类生境工程通过建设水塘、沟渠、洼地、湿地植物群落、林鸟庇护林、两个鸟岛,为越冬迁徙鸟类提供了一个栖息地。
如今,汉丰湖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深受游客青睐,成为三峡深度体验的旅游休闲胜地和开州的城市名片。
除了治理消落带外,我市也倾斜资源,重点加快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林业重点工程,向库区荒山、“天窗”、“断档”等发起了总攻。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截至2019年底,三峡库区22个区县森林面积达35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4%,比“十二五”末提高约4个百分点,库区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
治污,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
云阳四方井公园地处澎溪河河畔,曾是当地运送钢材、水泥、砂石的货运老码头。前些年,老码头关闭后,这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地质灾害隐患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
为了改善这里的环境,云阳决定实施环湖绿道工程,对包括四方井在内的全长约33公里、面积约500公顷的江岸岸线进行全面整治。其中,四方井处建一座占地17万平方米的河岸公园,既修复这些“伤疤”,又提升城市形象,使其成为守护长江的绿色生态屏障。
“我们采用了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方式实施环湖绿道工程。”云阳县一负责人介绍,工程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库岸综合整治,减少污水、生活垃圾及沙石进入江河。为此,在四方井公园一线,安装有球墨铸铁污水管网,从云阳双江中学下侧至四方井污水泵站,长度约850米。
同时,环湖绿道上还修建了18条排洪沟、21条拦截沟、7个污水泵站,这些设施将长江和澎溪河两岸的污水截流,进入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云阳还专门成立了排水管护组,有11名工作人员,保障污水管网正常运行。配置了环卫工人75名,安装果皮箱131个,进行全天候路面清扫保洁和绿化带垃圾清理。
如今,环湖绿道工程已经陆续向市民开放了阳光沙滩、水上花园、月光草坪、港务站至两江广场段、四方井公园、“石来运转”主题迷宫等,成为了当地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凡有空闲时间就去四方井公园走走,已成为不少云阳市民的一个习惯。
近年来,我市将源头治污作为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花大力气完善治污体系,全市已累计建成94个工业集聚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达到108万吨/日;累计建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2600余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33余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建制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
2019年重庆市长江干流15个监测断面中,有14个水质达到二类,1个水质为三类,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6天,全年无重污染天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禁捕,让长江更好休养生息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然而,近些年来,长江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禁捕成为有效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关键之举。
为此,我市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启动实施长江常年禁捕,吹响了加快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集结号”。其中,2020年1月1日起,重庆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实行全面禁捕,禁止生产性捕捞;2021年1月1日起,重庆境内长江干流(691km)、嘉陵江干流(152km)、乌江干流(223km)暂定实行10年禁捕;2021年1月1日起,在除保护区及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以外的水域,暂定实行10年禁捕,让长江更好地休养生息。
6月29日,万州为最后30多艘渔船、50多位渔民办理了渔船证照收回、渔船交接拆解等退捕手续,至此,万州952位渔民全部离船上岸。
为了让渔民们能安心“上岸”,我市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除了给予渔民、渔船补偿外,还对渔民进行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新技能。目前一部分渔民转岗成了清漂工人,一部分人实现了创业、再就业。
万州甘宁镇渔民陈文学打鱼20年,家有5口人、3艘渔船。今年得知要离船上岸的政策后,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说,近些年,长江鱼一年比一年少,长江也需要休养生息,打鱼人更知道保护长江的重要性。
“‘禁渔’规定的出台,正好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陈文学说,他已经投资20万元在甘宁镇办起了农家乐,“生意还不错,目前月收入达2万元左右”。
在加快禁捕步伐的同时,我市也在加快恢复长江鱼类资源。今年,万州区就在长江大周段水域,放流名特优鱼苗116万余尾;开州区组织了增殖放流活动,30万尾鱼苗被投放到长江支流——东里河;忠县则在长江甘井河段投放114万尾鱼苗……“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万州区一负责人说。(记者 王翔)
推荐阅读: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