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坚决筑牢绿色本底

2020年07月30日 09:18青海日报宋明慧

从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相继启动并进入设园的关键阶段,到国家公园示范省、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充分表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也印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品质生活的不竭动力。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于青海,立足“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取长补短、优中择优,从最早以保护青藏高原稀缺生态环境为初心,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的沉淀中,摸索出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大美青海携三江源“名片”走向世界,今天的青海已在全国成为响当当的生态大省。

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模式

在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内,1.7万余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每月固定的工资成为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深入推进,统筹处理好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广大牧民放下牧鞭从草原利用者变身为保护者,肩负起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职责。

7月是青海最美的季节,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为山青水绿的生态美图描浓了色彩。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的永塔骑着马,在草原上巡护,尽管阳光和风雨不时转换“角色”,而他迎风向前,为肩负的生态管护职责乐此不疲。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如一股“劲风”吹遍青海大地,从此青海举全省之力开始了改革探索,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青海创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生态修复项目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模式,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三江源地区何谈容易,但青海却蹚出了一条路子,先后实施了原创性改革100多项,打破了“九龙治水”局面,彻底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今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正式设立,江源大地又将风光无限。

年过50岁的冈周生活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他曾尝到过赖以生存的草场一度恶化的“苦果”,所以十分珍惜如今的一切,也甘愿在本是颐养天年的年岁里成为奔波在生态保护一线的管护员,他的任务除了每天日常巡护监测外,还要捡拾沿途垃圾。

不管是永塔还是冈周,抑或是和他们有着相同身份的人,正是吸纳广大牧民群众成为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主体,从一个人辐射一个家庭再到社会,一个个生态保护的小单元构成生态保护大格局,在定量中寻求变量,在变量中实现突破,从无到有,辩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处处呈现一幅景美人美发展美的和谐美图。

随着生态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活在此的广大牧民群众深刻体会到了保护好生态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转变身份,有的从牧户成为股东、社员,分享“红利”,有的抢抓发展机遇,从事牧家乐、家庭宾馆等绿色产业,还有的凭借一技之长开始走出去打工或做生意,多元渠道让他们的收入比原来多出很多,生活质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蹄疾步稳

“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为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指明了前进方向。

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于上半年开启了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随后,青海湖正式开启国家公园建设序幕,紧随全省步伐,以“三步走”战略打造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独特且珍贵的生态资源造就着今日高质量发展的青海,青海儿女正深入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全力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独特的区位造就了青海独特的资源优势,湿地面积全国第一、生态资源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每年有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输出,生态大省名副其实,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恰逢其时。

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发展链”的最顶端统筹布局,2019年6月我省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这是对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大改革任务的生动实践。

作为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基础,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与整合优化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全省223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并将其中109处纳入整合优化范围,形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办法、方案、预案及标准等一批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省进一步建立完善示范省建设规划和制度标准体系,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等9个制度办法的编制工作,初步建立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规划和制度标准体系。

同时,积极逐项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规划、《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初稿)》编制和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

现如今,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打好资源能源牌,青海正以“五个示范省”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实现发展与保护协调统一相得益彰

7月的黄河碧波荡漾,丹山连绵,生活在此的人们抓住有利商机,依托旅游产业增收致富。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地处黄河岸畔,从山上搬迁至此的村民们“就地取材”,利用富集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加羊索南是德吉村靠生态旅游谋生队伍中的一员,勤快的夫妻谋到商机,在自家经营起了特色餐饮和住宿,短短几个月,旅游收入相当可观,极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

不仅在旅游产业,立足生态寻求发展,逆黄河而上,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新能源产业“风生水起”,就在前几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始送电,成为世界首条清洁能源通道。

随着清洁能源产业的日趋完善,由光伏、光热、风电等产业支撑的清洁能源成为又一张响亮名片,青海正顺应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

产业发展的背后映射出我省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努力,绿色发展必将依托良好的生态保护根基。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2019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及境内西北内陆诸河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湟水河水质进一步提升,民和桥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

由点源治理向面源治理拓展,从水气渣治理向环境各要素治理拓展,从区域污染防治向全面防治拓展。近年来,我省强化改革创新,基本完成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1+4”生态环境督察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今日青海,有一种幸福是生态,有一种发展为绿色,有一个方向是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生活在此的青海儿女也深切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福祉正推动着我们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