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处黄河中游,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9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在全省先行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按照国家部署,天然林保护工程在黄河流域正式启动,覆盖全省9市72县及7个省直林区。该工程在我省主要建设范围是沿黄生态环境脆弱区,对于抓好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20年来,我省天保工程以“增面积、增蓄积、增覆盖、保民生”为目标,遵循“保护森林资源、加速生态修复、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坚持“管护优先、造抚并进、转制增效、多元发展”的准则,创新体制机制,重塑了晋山晋水,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助力绿色发展。为保证天保工程的实效,20年来,我省以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提高森林管护科技含量为突破口,按照远山设卡封堵、近山承包管护的总体思路,建立了“以设施管护为基础,集中管护与自主管护相结合,委托管护为补充”的综合管护体系,把森林管护的任务、目标、资金、责任四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把管护责任分解到责任人、落实到山头地块。在工程区内,我省实行最严格的林地征占用管理机制,7700多万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增长。2017年,颁布实施了《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将全省最精华的天然林资源纳入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为全国首家。同时,我省连续23年停止天然林资源商品性采伐,累计减少商品材产量558.9万m3,累计少消耗森林蓄积1467.4万m3,相当于增加直接效益55.9亿元。
能保还要善造。多年来,我省通过建立合作造林、购买式造林、托管造林等新机制,应用干石山造林、容器育苗造林,山区陡坡“溜土”等造林技术,完成天保1573万亩的营造林任务,实现由单纯保护为主向科学经营内涵提质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天保工程的推动下,我省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和增长,野生动物的分布面积也呈逐年上升态势,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发展。如今的天然林区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逐步走出绿色发展路径。据2019年监测数据显示,我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92.72亿m3,相当于全省水资源总量的76.27%;森林生态系统年保育土壤12829.40万吨,相当于省内年土壤侵蚀量的28.13%;森林净化大气环境提供负离子物质量为12.69×10(24)个……全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2019年生态效益价值总量为1162.04亿元,生态效益显著增强。
坚持合理布局,提高资源利用。20年来,天保工程区传统的以木材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已全部实现转型,以生态经济为特色、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借助天保工程,我省林系经济快速发展。全省林草部门不断优化树种、林种结构,着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的基本格局,重点打造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蜂、野生食用采集加工和野生中药材采集加工等7个林下经济支柱产业。现已注册了13个地方特色品牌,森林泉、木耳、蘑菇、森林猪、森林鸡等森林食品逐步走向市场。
同时,各级工程建设单位还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经营性苗圃,开发景区景点20余处,林业后续产业效益向好。
除此之外,森林的游憩价值也被充分挖掘。2018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支柱产业的关键要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打好康养产业特色牌。”为此,我省积极推进康养产业,拟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场管护站、林果基地、特色乡镇和新农村等打造一批森林康养基地。随着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还直接、间接带动了当地交通、住宿、饮食、商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为534.9亿元。工程区内,不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由2010年的4736元增长到2018年的12550元;林业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也呈现稳步大幅增长,由2010年的21540元增长到2019年的67275元。
日趋合理的产业布局叠加科学利用工程区天然林优势资源,将进一步助推全省天保工程项目建设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产生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生改革。众所周知,森林资源本身或林业生产过程带来的间接效益和影响,被称为社会效益。我省天保工程的社会效益不只体现在制度改革上,也体现在提供社会服务上。
我省国有林场既是生态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天保工程实施的中坚力量。为将国有林场功能最大化,我省从公益定性、组织结构、机构整合等方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2019年年底,天保工程区的林业职工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全覆盖。省财政按照“全额算账、收支分开、差额补足、总额不减”的原则,对省直林局给予保障,天保资金约占全额算账人员经费的30%。省直林局和市(县)国有林场在保障生态安全、服务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我省天保工程的新动能。
改革还表现在方式方法的转变上。为提升森林的经营水平,我省创造性地提出,将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及森林经营单位管理,专业队管护、集约化经营,精准提升公益林建设质量,较好地解决了集体公益林分散到户、经营不善等问题。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群众观念的转变,林区经济逐步复苏的同时,也助推了群众脱贫。目前,全省集体林共有32906名管护人员,其中,贫困人口20186名,占比达61%。同时,天保工程通过公益林管护、育苗、造林、抚育及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农村就业机会。据调查,天保工程的实施,每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约5万个就业机会,人均年创收0.7万元。
推荐阅读: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