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美丽山西

2020年08月18日 09:58山西日报康梅芗

车行吕梁山,群山苍翠、万壑葱茏;人游汾水畔,大河泛波、水清岸绿;东眺娘子关,药香果丰、绿富共赢;西望乾坤湾,峰峦郁郁、山河壮阔……一幅美丽山西新画卷扑面而来。
  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来,“两山”理念已经成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成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殷殷嘱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西,三晋大地正在绿起来、美起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好起来、富起来。
  新形象
  ——绿色山西生态美好

  南山顶上听松涛,苍头河畔享清凉。8月的右玉,绿海绵延,风光正好。
  绿色是右玉人的骄傲。几十年来,右玉县干部群众矢志不移,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林木绿化率达到56%,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今天的“塞上绿洲”。2017年9月,右玉县成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一直是山西的“标签”。特别是吕梁山区缺水少绿,生态恶劣,是典型的“生态洼地”。
  实施国土绿化,补齐生态短板,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一场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在三晋大地持续展开。
  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启动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围绕生态修复机制创新试验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一圈一带”生态修复先导区、生态保护修复助推脱贫攻坚先导区,实施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全方位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深层次实施林草改革创新,大力度推进林草生态扶贫,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水平逐步提升,美丽山西呼之欲出。
  2018年,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两山七河”生态修复攻坚战全面打响。我省开启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新时代。
  眼下,以沿黄地区经济林及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吕梁山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北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为骨架的区域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建成。三晋大地,曾经的“黑”“黄”两色被越来越多的绿色所覆盖。
  2018年我省森林资源年度清查结果显示,森林面积53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79%。特别是黄河流域86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的不足20%上升到24.44%。
  “你看,现在的汾河多美!”8月11日,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的巡护员王国平和记者感叹着。从他望远镜的镜头望去,远处的汾河芦苇摇曳、碧波荡漾。
  从单一种植到“三化”融合,从“单兵作战”到系统治理,我省在北部防风固沙区、中部水土保持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生态脆弱的地区,构建起一道道绿色生态防护屏障。《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2017年山西植被生态质量改善速度居全国之首。
  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全省11市年度环境空气质量均超过二级标准,PM2.5平均浓度好于京津冀周边地区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汾河流域13个国考断面全面退出劣V类水质。
  “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7年,见证了吕梁山的变化。昔日黄土随处可见、遍地低矮灌丛的白龙山山系、野鸡山山系,如今已是层峦叠翠。在山顶上眺望由黄转绿的山坡,在秋日感受层林尽染的壮美,是我最大的享受。”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资产管理中心主任薛学泽感慨着。
  令人欣喜的是,伴随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我省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增长,野生动物分布面积逐年上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发展。如今的天然林区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雨后的灵空山空气格外清新,树木更显青翠。“巡山这么多年,这林子就像我的孩子。把林子管起来之后,我们这里的环境好多了,最近几年还能看到野生金钱豹的踪迹。”太岳林局护林员李春海一脸兴奋。
  2019年监测数据显示,我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92.72亿m?,森林生态系统年保育土壤12829.40万吨,全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2019年生态效益价值总量为1162.04亿元。
  新路子
  ——增绿增收互促双赢
  8月8日,在临县大禹乡圪台上村山上,葱山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郭锋平看着山坡上茁壮的核桃树,笑嘻嘻地有些得意地对领办人高文祥说:“这批苗不错吧。”
  临县,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区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以前只想着多种地,谁想山越刨越荒,人也越来越穷。没想到,现在种了树,却赚了钱了。跟着我们村的合作社,我春秋两季能挣2.5万元。今年我要用这钱翻新房子。”郭锋平笑着说。
  从光秃秃的黄土山,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这样的变化让临县白文镇李家湾村村民李增明记忆犹新。白文镇镇长贺旭峰介绍:“生态造林可以给贫困户带来四方面的收入,一是劳务收入,二是退耕还林政策性补贴,三是林业管护收入,四是参与合作社经营分红收入。”
  在退耕还林中,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我省每亩在国家补助1600元基础上增加700元,将贫困县造林每亩增加300元,投资提高到800元。“现在不仅有退耕的收入,还有种树看护的钱。我一年在合作社干活差不多有1.3万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挺好的。”笑容重新回到岢岚县普惠造林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冯爱萍的脸上。
  “老百姓加入合作社,自主购买苗木栽植管护,由林业部门验收回购。这样,群众挣了钱,种树管护的积极性就高了,也提高了造林绿化的效率和质量。”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副处长李军解释。
  购买式造林模式实现了荒山增绿,农民增收。目前,全省58个贫困县组建造林合作社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累计完成造林820.8万亩,13.7万贫困社员获取造林劳务收入11.25亿元。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相结合,联动实施造林务工、退耕奖补、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等林业扶贫“五大项目”,连续3年惠及52万贫困人口,年均增收10.3亿元。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推广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脱贫模式的通知》,在全国推广山西脱贫模式,我省为全国生态扶贫提供了“山西方案”。
  “老郭,这片沙棘今年是第一次挂果,整体品相很好啊。”“是呢,我这里已经开始采了,一亩有200斤左右。照这比例,盛果期一定赖不了。”8月10日,岚县林业局副局长俎元虎和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茂林在“圣果一号”沙棘树旁探讨着。
  老郭的沙棘林是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契机,从该县王狮乡蛤蟆神村流转并栽植的经济林,有2254亩。今年是初次挂果,平均一亩能产200斤左右。这让老郭欣喜不已。
  “县里引进的这种沙棘品种,不仅产量质量比本土品种好,而且成熟期短,上市早。沙棘从管到护再到采基本都用合作社的社员,也给大家增加了收益。目前,一斤鲜果卖15元,除了人工费、包装费等,能收入五六元呢。”
  老郭的生活因新品经济林而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来源于我省开展的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
  经济林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这几年我省围绕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以每亩200元的标准大力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着力补齐经营管理方面的短板,实现贫困户低质低效经济林的全覆盖。数据显示,全省经济林1950万亩,其中核桃、红枣等干果经济林1400万亩,沙棘、连翘等特色经济林550万亩,林草总产值达535亿元。
  实践证明,造林就是造富。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让我省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收与增绿协调、绿富共赢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新发展
  ——绿色产业欣欣向荣
  初秋的太行山,树木深深浅浅,景色如诗如画。
  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进入平顺县阳高乡南河沟,在浊漳河畔,东坪村,这个用层层叠叠的石头垒起的小山村出现在眼前。走进村子,就像进入了山林。这个只有28户人家的小山村四周青山叠翠,村里两棵笔直的白皮松树冠硕大葱郁,街道两边随处可见的都是花椒树。村委会主任石瑞文介绍,大红袍是当地特有的花椒品种,也是东坪村最重要的产业。这几年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花椒等农副产品名利双收。
  村民魏小云利用自家闲置的空房,去年办起了农家乐,现在的回头客也越来越多。这几年,东坪村靠着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对全村房屋和基础设施进行修缮改造,新修了步道、民俗公寓等,包括经济作物种植区、粮食种植区、室内农具展览中心等六大模块的农事知识博物馆项目正在建设中。
  石瑞文告诉记者:“东坪村位于平顺旅游路十里生态长廊,石头民居是这里的特色,这几年发展乡村旅游,整治了村容村貌,吸引了许多的骑行爱好者和旅游的人,村民们靠着旅游业和花椒产业,收入稳定增长,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在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前脑村,村民李其付的“前脑山庄”民宿已经开了4年,生意是一年比一年好。自从村里整治人居环境后,从“污水横流、泥泞不堪”变成了生态环境优美的古村。村民纷纷捧起了旅游“金饭碗”,挣上了生态钱。
  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杨忠介绍,从2018年开始,我省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山西从北到南密集分布着管涔山、太岳山、中条山等九大林区,2200多万亩的森林资源让森林康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夏养山西”战略部署的提出,更让我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据悉,经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批准,我省沁源县、平顺县、阳城县蟒河镇、左权县龙泉镇、乡宁县云丘山等40个单位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其中,中条历山、左权龙泉、沁水太行洪谷3个基地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太行林局禅堂寺林场、太岳林局七里峪林场等4个林场被中国林场协会评为“中国森林康养林场”。
  大河森林康养基地,地处“环历山生态旅游圈”的核心,历山最高峰舜王坪脚下。目前已经建成氧吧体验区、知青文化区、风景观赏区、休闲健身区、综合服务区五个区域。省林管局副局长张改英说:“我省是森林资源富集区,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绿色明珠。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前景广阔,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布局,促进林业、农业、中医药、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重点在全省打造90个森林康养基地。”
  “沙棘茶口感好,又有清热解毒、降‘三高’等功效。我们这款沙棘茶,原料采用岢岚县的野生沙棘。”8月13日上午,山西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艳峰认真地做着直播。
  他告诉记者,岢岚县有42万亩野生有机沙棘林,沙棘品质好,营养价值高。而且县里还投资2200万元建设2000亩高标准沙棘药茶示范基地。现在,他们已经开发了七大系列14个品种沙棘系列产品,都很畅销。
  村党支部书记雷文斌介绍说:“山西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带动村里农户通过采摘沙棘叶、果,到沙棘产业园做加工,增加了收入。仅采摘沙棘果一项,98户农户人均可以增收9700元。”
  生态就是生产力。
  今年3月20日,我省正式发布“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覆盖中药材全产业链条,提升特色农产品价值。
  陵川县连翘产量居全国之首。原先当地农户除了连翘果,也就摘一个月的连翘叶。如今,随着加工连翘茶的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每个制茶车间每天都需要1500斤左右的连翘叶,4月-9月农户都在采叶。加工车间的不少工人是贫困户,每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
  眼下,药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全省各地群众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务收入。
  从生态收入到产业收益,从就近就业到借势创业,我省的生态优势正在逐步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多渠道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记者 康梅芗 张丽媛)

推荐阅读:

山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铸就“绿色银行”

汾河上游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安排会在山西管涔林局召开

让绿色山西底色更浓

山西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座谈会召开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