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在昆发布生物多样性重要研究成果 我国基本摸清生物类群植被类型

2021年10月11日 14:53云南日报记者 季征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举行生物多样性成果发布会,介绍了该院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的多项重要成果。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在发布会上作成果介绍,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吕永龙介绍了相关专题推进情况。

多年来,中科院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性建设。目前,中科院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相关的机构已达40余家,19个研究所的生物标本保藏和科普展示馆馆藏标本达1870余万份,占我国标本收藏量的一半,建设植物园(含与地方政府共建)15个,总面积为68319.7公顷,占全国植物园总面积的67%。2003年起,中科院牵头建设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已数字化来自329个标本馆或博物馆的1635万份标本。

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研究中,从20世纪50、60年代起,中科院先后组织850所大专院校和研究所进行了40多次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一代代科研人员艰辛编撰,《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等相继出版,我国基本实现了在国家水平摸清主要生物类群和植被类型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我国发表的新物种超过2400种,占全球新发表物种总数的10%以上,其中高等植物312种、脊椎动物100种、昆虫类1322种、真菌类669种。

自2004年起,中科院建设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个方面的10个专项网和1个综合监测管理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研究,对61个物种实现了人工繁殖基础上的迁地保护、9个物种开展近地保护示范、20个物种开展回归试验示范。

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收集和保藏方面,由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支持的《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汇集了中国科学院40个研究所73家生物资源库馆的735万份生物资源数据,形成了完整的数据系统;位于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17468种、25.8万份生物种质资源,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0601种、85046份,占我国种子植物物种总数的36.3%;动物组织材料2200种、微生物种质材料2280种,使我国的特有种、珍稀濒危种及具有重要经济、生态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设施之一。

为迎接COP15的召开,中科院围绕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开展了战略研究,并组织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和专刊与专题,如《国家科学评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新认知”专题、《科学进展》“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挑战与对策”专题。美国科学院院士Peter H. Raven、波斯顿大学教授Richard B. Primack、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席科学家Thomas M. Brooks等知名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投入,使其正在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实践的全球引领者。

发布会由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主办。发布会后,专家及媒体还参观了中科院生物多样性成果展。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