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倚林海 变材为才 东北林业大学打造聚贤引智“强磁场”

2021年10月21日 15:39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一诺

近年来,黑龙江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服务等方面频频出招,不断推动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把对龙江高校科研资源的关注向往,变为奔向龙江高校科研团队的实际行动。

在东北林业大学,有一支由15人组成的林木资源高效利用教师团队,汇集了多位长江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们中既有60后的中坚,也有70后的栋梁,更有80后、90后的新锐。虽然他们年龄相差很多,但却有着一样的干劲儿。

多年来,这支教师团队始终把高效利用林木资源作为科研目标,从国家科技进步奖到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从重大科技成果到在企业应用转化,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是什么力量吸引和留住这支团队在黑龙江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硕果压枝?

校领导一语道破:事业,是事业留住了他们!

把目标瞄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龙江经济发展上

作为一个人均森林占有面积偏低的国家,我国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对木材有着极大的需求。

“高效利用林木资源,就是不植树的造林,等于未增加森林面积而扩大了木材资源供给,而这正是我们团队的奋进动力。”团队“领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对记者说。

早在2015年初,东北林业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人才支撑,根据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制定和出台了学校“2015-2019年人才引进规划”(“5211”人才引进计划)。

这些年来,正是学校的人才政策和林木资源高效利用的事业前景,使这支曾获得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的教师团队不断成长和壮大。

李坚教授是我国生物木材学的开拓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把传统木材科学研究从木材解剖、木材性质和木材缺陷扩大到生物木材学、木质环境学、仿生木材等多个学科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林木资源高效利用教师团队更是把目标瞄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为地方经济服务上,在木材仿生智能化、木材功能改良、生物基炭材料、生物基纳米材料等方向做出了许多国际前沿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目前,团队成员全力投入到科学开发利用林木资源,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中。李坚说:“科学研究一定是前沿性的,搞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有时,团队提出的一些科研方向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做出像荷叶一样滴水不沾的木材;构筑与棉花相似的木质基仿生材料;利用贝类代谢物质黏合机理研发安全绿色的胶合剂……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的科学研究,却在团队的实验室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18年1月,李坚团队获得了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获奖的项目就是“基于木材细胞修饰的材质改良与功能化关键技术”。“这个技术不仅解决了人工林木材密度小、强度低、易变形开裂、腐朽虫蛀和易燃烧等问题,还能够通过改变木材细胞壁层分子结构和调控细胞微观构造,使木材具备疏水、阻燃、防腐和电磁屏蔽等新功能。”团队骨干成员谢延军解释说。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木材仿生功能化基础研究方面引领了学科前沿。而这个项目只是李坚团队众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近5年,团队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4项。

这一连串数据,表面看来是团队日夜攻关的丰硕成果,但内行人却知道,这只不过是团队厚积薄发的一种必然。在团队有一个“怪”现象:多年默默无闻的学生,可能会井喷式发表研究成果;一直毫无建树的科研人员,可能一下子就会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团队骨干成员于海鹏感慨地说:“任何研究课题,只有脚踏实地、全力探索,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所收获。”

多年来,他们能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离不开团队的整体氛围。团队从来不会急功近利。“瓜熟自然蒂落,尚未成熟的科研成果,如果贸然推出,必将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李坚说。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做对国计民生有意义的事

虽然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但团队却并没有止步于实验室的成功。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多做些对国计民生有意义的事,才是科研人员的价值所在。而众多成果也在这样的目标之下,在全国各地的企业中落地开花。

团队先后为徐州盛和木业有限公司解决了产品强度不均匀问题;为浙江兔宝宝装饰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了磁性木材和具有室内挥发有机物降解功能的木材产品;为四川亭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塔拉胶基可食膜和高吸水树脂,解决了塔拉胶应用单一问题。团队的活性炭配方,不知“救活”过多少企业。

此外,团队还调研了百余家木材加工企业的碳排放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并联合十多位院士提出了院士建议,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言献策……

团队先后入选全国工人先锋号、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黑龙江省“头雁”团队。近5年团队培养的20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从事林业工程研究工作的栋梁。仅在校期间,学生们就摘得了梁希学子奖、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林科十佳优秀毕业生、黑龙江省三好学生等诸多荣誉称号。学生们的科创作品也在全国和省“挑战杯”比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摘金夺银。

如今,团队不仅凝聚起东北林业大学科研人员的前进动力,更带领着全国木材科学领域进入科研的黄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生理学教授尹伟伦曾经这样评价过李坚院士:“在他的带领下,全国从事木材科研的机构已经破除了壁垒、形成了合力。”的确,在每年全国木材科学年会上,李坚都会做报告,畅谈团队凝练出的科研方向,让同行们大呼“解渴”。如今,全国木材科学研究人员经常学术交流、互通有无,使林业工程学科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打造人才沃土,让高层次人才迸发活力

多年来,东北林业大学积极打造人才沃土,不断探索实施更加积极、开放和灵活的人才政策,着力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枷锁”,让高层次人才迸发活力。

“人才工作基础在‘引’,根本在‘育’。”东北林业大学李坚院士团队教授陈问帅介绍说,曾经,面对科研项目中的难题时,学校给予团队自由引进人才的权力,通过“引才”合作机制难题得以破解。同时,学校立足本土优势,坚持就地取“才”、变“材”为才,不断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

做科研很苦,带学生很累,想要保持创新思维、领跑研究领域,就必须时刻关注着国际学术前沿。每当看到李坚院士在大年初一到办公室工作的身影,看到70后的团队骨干刘守新保持着每天阅读几篇英文文献的习惯,看到谢延军和于海鹏等专家常常为学生修改论文到凌晨,看到团队成员热火朝天地沉浸在各项课题中……很多人都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拼?可他们却认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实现梦想而攀登。

刘守新教授这样说:“团队带头人快80岁了,却依然保持着拼搏的劲头。我们都是他的弟子,他都那么勤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在李坚的带领下,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都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地耕耘、奉献着。他们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及各种学术活动,同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刘守新会为了帮助学生就业,积极主动地给全国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打电话,当学生的“推销员”;谢延军会为了指导一个实验细节,与学生在实验设备前反复调试、组装一整天;于海鹏会把家中的被褥邮寄给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团队成员李淑君会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回家里,请学生吃饭……

“想要让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品格,所谓言传身教,说得再好,也不如做得好。师德蕴含在团队成员的实际行动中,他们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育人使命。”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说。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黄大年正是怀着这样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紧迫感,恨不能一分钟掰成八瓣用,把自己的生命发挥到极限。东北林业大学林木资源高效利用教师团队也把对祖国和龙江的挚爱、对科研的执着,浓缩在自己奋进之路中,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劲头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背倚林海,扎根黑土,不断耕耘与收获着。


推荐阅读:

林木资源利用重点转向人工林

山东兖州林业局加强冬季林木资源管护

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我国林木资源培育利用亟须加强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