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生态改善景色美 精神传承育新人

2021年07月02日 10:05人民日报叶中华

推进城市生态修复黄土高原育出新绿洲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站在宝塔山远望,晴翠满目、洁净如洗,城在绿中、人在画中……“母亲延安换新衣”的美丽画卷,倾倒了众多游人。

延安在一天天变美了。76岁的张成杰老人坐在宝塔山下的广场上,向记者描述着延安的过去:“以前一到春天就风沙满天,常刮得人睁不开眼;光秃秃的荒山峁,就像歌里唱的——‘拐了一道湾又一道湾,满眼眼都是那黄土的山。’”

后来的退耕还林、红色土地上掀起的“绿色革命”,让延安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的历史性转变。自1999年开始,延安人民用延安精神建设新的延安,先后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把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率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黄河泥沙由退耕前的2.6亿吨降为0.31亿吨……

延安大地在变绿,延安城市在变美。从2013年起,延安按照“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定位,全力打造“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延安”。延安市城区改造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筱龙介绍,多年来,该市共实施84个改造项目,共动迁6.1万户22.5万人(其中城区居民下山10.42万人),完成山体绿化52.7万平方米,延安城区改造工程成为近年来全市投资量最大、惠及面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民生工程。

“见缝插绿、街头增绿”,延安坚持“两山”理论,运用织补手法持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先后建成9个山体公园,20多个口袋公园、街头绿地,实施了黄土情、延河情两个游园项目,实现了延安由“岸上观水”到“破堤亲水”的历史性突破,营造了滨水亲水的城市生态新空间。

老城区焕新颜,新区发展日新月异。通过数年建设,延安在山峁峁上又建起一座城——延安新区。一座“内外兼修”的美丽城市正向延安人民款款走来。

“看樱花不用去日本,来延安就好了。”“这是我在延安见到的最美喷泉!”……一个个以樱花大道为背景、以喷泉广场为主题的图片、短视频在朋友圈里转发,新区已然成为延安的网红打卡地。

“人多了、楼多了,空气好了、环境更美了。没想到新城变化这么大,我们连呼吸都觉得更顺畅了!”家住延安新区鲁艺二号院的安置户曹亮,每天都会和家人出门转一转。在他和邻居们的眼中,与几年前刚搬来时的情景相比,新城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新区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经过9年的建设,延安人民公园、文化公园、鲁艺生态公园、学习书院、山体公园等占地1700余亩的8个大型公园陆续建成开放,北山公园、体育运动公园和一批街头游园、绿地正在加快建设;所有道路、住宅小区周边均配建了绿地、绿廊、绿带,5700余亩的绿地系统、近4000亩的山体公园,让新区更加绿意盎然。

近年来,延安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

行尽延安皆是景。如今的延安,一步一景、天蓝草绿、空气清新,形成了青山环绕、绿廊纵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空气质优“圣地蓝”再现水环境改善自然精灵群集

“纯洁的‘圣地蓝’,通透的‘圣地蓝’。”史珺伊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张延安蓝天图,引得众多好友点赞。

如今,“圣地蓝”已成为延安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0年12月31日,延安市环保局公布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2020年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9天,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24天。

从2014年延安实行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空气优良天数从252天一路攀升,6年增加了87天,连续3年位居陕西省前三。

数据背后,是延安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不懈努力。

“蓝格英英天上飘过来一圪垯垯云,一没事就爱妹妹到家门口上转。”陕北信天游里,滚烫的爱情让人沉醉,洁净的空气也令人神往。但曾几何时,“蓝格英英的天”却离人们越来越远。

1997年到延安创业的浙江人赵旭说,那时候他冬天早晨爬上凤凰山,灰蒙蒙的烟尘飘满半山腰,将一座城笼罩。“白衬衣穿上一天领子就变灰了。”

“洗片蓝天送给你”。从上世纪末开始,延安城区大气污染治理拉开战幕,“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措并举,铁腕治污,紧抓不放,“措施一年比一年硬、力度一年比一年大”……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如今,延安迎回了“圣地蓝”,树立了城市新名片。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田兆虎表示,为给“圣地蓝”这张城市名片增光添彩,该局今后将继续抓住污染治理重点,将治理视角向精度和深度延伸,全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同保护“圣地蓝”的良好氛围。

随着延安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各类野生动物纷纷在延安落户安家。近日,延安摄影爱好者加向前扛起装备,来到家门口的西川河,拍摄在那里戏水的绿头鸭。一直喜欢拍风景的加向前,这两年越来越喜欢把镜头对准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

如今,人们在延河周边不时能看到白天鹅、黑鹳、白鹭的身影,绿头鸭、赤麻鸭亦“不请自来”;鸳鸯成群结队在枣园的西川河里安了家,黄鹂、红尾水鸲等许多小精灵都在河边翩翩起舞……据动物专家介绍,白鹭、黑鹳等涉禽类动物对水质环境因素非常敏感,只有水域生态环境稳定、食物来源充足的地区,才能吸引它们栖息繁衍。据了解,近年来延安境内先后出现黑鹳、白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灰鹤、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

“延安水好鸟先知。”加向前风趣地说,“以前这些鸟都很稀奇,在延安根本见不到。环境改善后,它们也纷纷扎堆革命圣地了。”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一河一策”驻点专家李睿说:“从水质监测数据来看,延安水环境质量向好发展。野生水禽类动物的出现、候鸟的落户,这些现象都直观地表明延安水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改善,这些野生动物就是大自然最好的检测官。”

“天上有晶亮的星星,地下有朗朗的流水。”——《保卫延安》作者、作家杜鹏程笔下当年延安的美景,又重回延安居民的面前。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彰显新时代昂扬风貌

为什么?民族危亡关头,延安这个并不起眼的西北小城,能成为中国先进青年心中的圣地,让他们披荆斩棘而行,不惜向死而生?

为什么?狂澜待挽之际,几碟小菜、一张报纸铺成的“桌布”,能让爱国华侨陈嘉庚由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为什么?低矮窑洞之中,能诞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引领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人民军队走向壮大,革命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带着这一连串“为什么”,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人奔赴延安,寻找答案。

延安是一座城,更是一种精神。在枣园革命旧址旁张思德雕像前,“为人民服务”的呼声响亮;走进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激越的劳动号子依旧高亢;鲁艺革命旧址前,昂扬向上、引人奋进的革命歌声久久回荡……

红色,已成为延安最浓厚的底色。近年来,延安在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升级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同时,全力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每天下午,延安各大广场上,锣鼓响,秧歌起,红色歌潮,直冲云霄;宝塔山夜晚的灯光秀,以艺术的形式活化了延安记忆,让人流连忘返。

延安学习书院,坐落在延安新区西北角。走进书院大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八个大字映入眼帘。这里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体平台,也是展示延安人以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窗口。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延安市不断创新红色精神传承方式,开发红色精品旅游路线、全景式体验红军生活、红色VR展览等项目,将红色精神、红色基因注入每个环节。该市原创大型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红秀《延安延安》、《延安保育院》等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活跃在延安各个革命旧址的小小讲解员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倍受人们称赞。从1992年起,延安市持续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育活动,目前共培养小小讲解员4.7万名,开展宣讲活动10余万场次,接待游客约6520万人。

用延安精神铸魂,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延安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指示,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延安市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创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延安人民高品质生活更具成色。“十三五”期间:

延安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延安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独角兽”企业英雄互娱落户延安,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20个,引进新经济企业1076家,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延安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延长、延川、宜川3个国家级贫困县成功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延安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新增高速公路293公里,累计达到943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浩吉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000公里;南泥湾机场建成投运,省会城市通航率达到75%;建成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和陕北至关中第二通道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乡光网实现全覆盖。

延安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完成改革任务854项,18项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行政审批制度“两项改革”试点工作得到国务院、陕西省政府肯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六个一”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国有企业架构实现战略性重塑,三达膜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135家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延安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延安大学新校区建成投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80所,增加学位9.1万个;延安市中医医院迁建、市第三人民医院建成投用;组建三大医疗集团,托管市域内医院11家;与清华附中、北医三院等国内77所知名学校、医疗机构合作办学办医,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医疗资源……

文明城市的创建,也托举着延安人心底的中国梦。

“延安的天气太热了,叔叔,请您吃一个雪糕、喝一杯凉茶。”烈日下,正在值勤的交警小樊被小朋友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北京的一处公共场所,一女子横在栏杆上一动不动,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延安市甘泉县女护士康晶出于医护人员的本能,想也没想就冲上去开始抢救。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康晶紧急时刻的挺身而出,终于让26岁的温州姑娘小陈得救了。

暴雨倾盆,山洪暴发,七八辆小汽车被困在洪水中,万分危急。延安“铲车哥”白永鹏和民警一次次开着铲车冲入洪水中,将被困的人救出来。赞誉声中,这位农民工有点腼腆,他说:“这没什么,碰到这种情况,谁都会去救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们正在全力塑造新时代延安人的崭新群体形象。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今天,这首在革命战争年代唱响祖国大地的《解放区的天》,依然在注满红色基因的热土上传唱。“红艳艳的太阳光照射在宝塔山尖上的时光,雾气像幕布一样拉开了,延安城渐渐地显在太阳光里。”那座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的千年宝塔,依旧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