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绿化的太原实践

2022年08月19日 09:51中国绿色时报吴兆喆

       8月9日,山西省太原市下了一整天雨,东山、西山、北山长时间笼罩在薄雾中,沿着串联三山的旅游公路行车,视野内树影婆娑、轻纱曼舞。雨歇雾散时,登上山顶鸟瞰,颇有“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意境。

  太原市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一座“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三山环抱、一水中分、九河环绕、一湖点睛的独特山水格局,勾勒出太原生态建设的四梁八柱。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专程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听取太原市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等情况汇报,沿河岸边步行察看汾河水治理及两岸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建设等情况,对太原汾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表示欣慰。总书记指出,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太原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山如黛染、水似碧玉、蓝天常在、城入画屏的锦绣盛景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要是春天,就能看到‘杏花烟雨江南’的美景了。”站在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的一处观景平台,太原市杏花岭区林草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续奇才略有遗憾地说。远处,山势绵延,在微雨中越发青翠。

  这里,曾经是太原市的黄土填埋场,2012—2020年共填土1500万立方米。2020年,杏花岭区决定对其进行生态综合治理,打造成森林运动公园。两年多来,这里栽种各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近60个品种47万株,为体现“杏花岭”地域特色,仅山杏就达10万株,还建了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和健身步道,设立了绿色驿站和科普文化画廊,将森林、运动、健康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专属王家山的生态治理模式,太原市其他辖区甚至具体到每一个村庄、山头,治理模式各有不同、各有精彩之处。”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局)副局长王书宏介绍,科学绿化、精准施策是太原市大规模国土绿化的根本遵循。各项工程都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差异化设计、差异化施工,确保困难立地逐步覆绿、重点区域景观提升。

  阳曲县汾河上游国土绿化坚持块状混交与带状混交相结合,开展微地形整治利用,实现了物种多样性、科学混交、生物隔离;娄烦县重要水源地绿化坚持造林绿化与湿地公园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湿地修复、水质改善、景观提升;村庄绿化坚持与村容村貌相结合、与历史人文相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实现了一村一品,助推产业富民;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坚持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覆绿同步推进,实现了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的突破。

  王家岭村党支部书记王贵生说,随着森林运动公园的建成,旅游公路的开通,村里加快了土地整合的步伐,通过抓生态、抓产业、抓发展,找到了1+1+1>3的“小康经”。

  创新制度 释放动能

  晋源区天龙山防火旅游通道被称为“网红”公路。由于地形复杂,起点与终点的落差达350米,从空中俯瞰,这条30公里长的道路如飞龙盘旋在苍翠的山岭中。

  曾几何时,晋源区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矿多,最大的生态“伤疤”则是矿坑多,仅风峪沟内8个村就有20多座煤矿,每天进出的运煤车超过2000辆,煤车抛洒在路面上的煤灰达一尺厚。沟里还有石膏厂、石料厂、白灰窑等,生态环境令当地居民苦不堪言。

  近年来,太原市紧盯生态治理的痛点、难点、堵点,创新机制,分类分级实施山体破坏面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以重点带动全局,风峪沟乃至太原西山实现了从千疮百孔到满目叠翠的嬗变。

  特别是2019年太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启动以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先后出台了植树(种草)导则、提档升级营造林工程技术规程等12项技术措施,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创新国土绿化资金投入新机制,出台了林地林木认养办法,实行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明确在全市范围以林草生态修复为主的修复主体,可以使用5%以内的修复用地用于生态产业开发。目前,购买式造林、开发式造林、碳汇造林、定制式义务植树等多种国土绿化资金投入机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太原市还建立了由国家、省、市、县四级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库,涵盖了森林培育、森林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生态文化等众多领域。2021年评选了全市年度“十佳作业设计”和“十佳工程”,为科学绿化示范引领树立了标杆。

  “现在‘远看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绿色正成为晋源区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晋源区自然资源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建卿感慨道。

  筑牢本底 增进福祉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经太原市境内188公里,其中城区段43公里。由于历史原因,汾河水一度受到严重污染。1998—2020年,太原市已完成三期建设,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

  2020年6月,太原市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四期工程启动,工程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对原有河岛动、植物进行有效保护,营造良好的栖息和生长环境;通过进行植物多样性配属,构建丰富可持续的滨水生态系统;通过布设地域性文化元素和景点,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形成了集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于一体,岸绿水清、点线辉映、人水相亲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生境系统。

  目前,太原市汾河景区已覆盖城区段43公里,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滨河而建的总长85公里的自行车道,被誉为太原“新地标”。“这条掩映在树木花草中的绿道,让骑行者心旷神怡。”太原市民邓骁瑾说。

  王书宏介绍,近3年太原市累计实施各类营造林107.99万亩、森林质量提升42.48万亩、通道绿化533.2公里、村庄绿化491个、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11299亩,完成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40项、16万亩,建成绿色驿站、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森林康养基地、自然教育基地共100处,实现了宜林荒山基本全绿,森林质量全面提升,重要水源地绿化、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全面达标,村庄绿化全面覆盖。

  如今,太原市4300平方公里山地变身绿野青峰,230公里东西山旅游公路如一道彩带串起沿途4处传统村落、30处森林公园、68处人文景观,漫步汾河沿岸,鸟语花香、景美人醉……“锦绣太原城”的盛景指日可待。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