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宿根花卉产业研发与应用均实现突破

2022年09月01日 09:33中国绿色时报张萌

球宿根花卉作为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植物,其文化底蕴深厚、花型奇特多变、花色丰富多彩、生态适应性广,球根花卉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花卉种类之一。

在我国,球宿根花卉备受青睐,占据花卉产业半壁江山,广泛应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切花盆花生产中。当前,我国球宿根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后保鲜和品质提升等环节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球宿根花卉学术年会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月季、菊花、朱顶红、百合、郁金香、大丽花等多种宿根花卉,在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理与发育、产业与应用等方面,多角度展示我国球根宿根花卉产业所取得的学术科研、产业发展成果,表明我国球宿根花卉产业研发与应用均实现突破。

创新品种,走向国产化

多年来,我国花卉产销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国,花卉贸易正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2021年,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额达7亿美元。与此同时,产业仍存在花卉品种落后、种类单一、生产中绝大多数品种源自国外等情况,花卉品种创新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花卉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花卉进口总额同比增加50.53万美元,进口额占比前三位的类别中就包含种球和鲜切花。“球宿根花卉产品在我国广泛应用,但是这些产品种球国产化的问题,仍亟待破解。”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潘会堂说。花卉育种研究是花卉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本次学术年会上,专家们在充分挖掘花卉种植资源的基础上,带来了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让人眼前一亮。

菊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花卉之一。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发现,菊花近缘种属植物中蕴藏许多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是品种抗性遗传改良取得突破的关键。他挖掘出抗性种质78份,发现了细裂亚菊、黄金艾蒿、芙蓉菊等植物,拥有耐寒性、抗蚜性、耐盐性的优异特性;创制出菊花与细裂亚菊耐寒属间新种质,并通过远缘杂交幼胚拯救和常规杂交为主体的菊花育种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突破了抗性和观赏形状的综合改良,育成系列新奇特菊花品种。

陈发棣介绍,目前育成了绿色切花菊新品种“南农思绿”“南农绿意”,系列乒乓型切花菊新品种“南农金乒乓”“南农橙乒乓”“南农紫乒乓”“南农绿茵”,系列风车型切花菊新品种“南农秀风车”“南农雪松”,系列托桂花型切花菊新品种“南农翠玉”“南农古笙”“南农红缎”“南农粉葵”,系列自然成球性盆栽多头小菊新品种“栖霞见粉”“栖霞暖阳”“栖霞梦粉”“栖霞天骄”。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戴思兰团队通过研发,培育出了一系列适合产业化生产的菊花新品种。她介绍,通过引种、选育和有性杂交育种,从杂交子代中优选出多个优良株系,培育出多头小菊“东篱”系列品种群;还选出30余份综合性状优良的盆栽大菊早花株系,培育出适合产业化生产的“东篱雅韵”“东篱碧波”“东篱金辉”等6个大菊新品种。这些品种花色艳丽、形态各异,与其他大菊品种相比具有开花期早、植株低矮、直立性强等特点。

月季有花中皇后之称,是重要的观赏植物种类之一。一直以来,月季切花供应依赖于远距离运输,切花采后损耗超过25%。为此,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俊平团队以抗衰老、抗病为育种目标,选育出1300余个优良品系,形成“葡萄石”“绯玉”等21个月季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耐运输性和瓶插期都有所改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娄晓鸣团队通过开展朱顶红种质抗寒性鉴定,杂交培育出“苏农红舞”“苏农红蝶”“苏农红丝”抗寒朱顶红新品种。多年来,通过科研院校的不断创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花卉新品种,正慢慢走向国产化道路。

研发技术,实现高效生产

正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杜运鹏所说,资源是源头、育种是核心、繁育是关键、产业是目标。我国球宿根花卉产业的崛起不仅要靠育种,规模化繁育和关键技术研发也十分重要。中国是百合属的主要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之一,野生种为110—115种。然而,我国百合种球主要依赖进口,且生产成本高,百合新品种培育依然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式,极大制约了我国百合产业发展。杜云鹏团队创制高效的种球繁殖技术及配套栽培技术,利用生物反应器高效诱导百合小鳞茎,进行潮汐式培养,一次完成从分化、增殖到籽球培养,较传统组培方式降低人工成本40%以上;还创制喷雾式百合鳞片高效培养系统,较常规扦插方式提高繁育系数20%以上,缩短繁育周期6个月以上。“我们发现,百合连作障碍与种球退化、花粉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在建立南京农业大学百合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开展百合研究工作,破解这些问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滕年军说。

由滕年军率领的百合科研团队开展百合无土栽培技术研究解决连作障碍问题,通过研究冬春补光、施肥对百合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百合切花品质,还开展了切花百合越夏栽培技术研究,解决百合周年生产问题。与百合的情况相同,我国目前应用的郁金香种球全部依赖进口,且进口的种球退化严重,需年年购入,限制了我国郁金香产业的发展。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郁金香研究室主任邢桂梅表示,野生郁金香资源具有很强的抗逆性,是极为珍贵的育种材料。团队通过郁金香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了“远缘杂交杂种胚胚抢救+气调库+日光温室”的加快育种进程模式,缩短育种周期40%。同时,团队首次研发了郁金香花粉采集和常温贮藏方法,有效解决了远缘杂交花期不遇的问题;目前,已培育“紫玉”“天山之星”“金色童年”“月亮女神”“银星”等15个郁金香品种,填补了中国无自主知识产权郁金香品种的空白。

戴思兰表示,团队通过优化菊花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盆栽大菊品种标准化、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穗条生根率与移植成活率均为超过95%,相较于传统栽培技术,体系节水30%、节电30%;种苗清洁度达到国际优质种苗标准,实现盆栽大菊高效、环保周年生产,开花时间准确率超过95%。诸多新技术的研发解决了球宿根花卉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让生产更为高效。

示范应用,推动成果转化

总结各专家观点,我们不难发现,科研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应用。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为行业所用,并创造出经济价值,十分关键。“多年来,通过推广切花菊周年生产配套栽培技术、盆栽多头小菊周年生产集成配套技术、盆栽大菊新品种,已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戴思兰说。

她介绍,2014年在北京双卉新华园艺有限公司位于延庆的采育基地,推广切花菊种植技术45亩,全年累计增产13万株,增加经济效益17万元;还在海南南繁基地300亩大棚中推广该技术,每年增收达900万元。目前,示范种植自育的国产优质切花菊品种“雪山”“雪神”“粉贵人”共计11600株,市场试销效果良好。2007—2010年,戴思兰利用盆栽多头小菊周年生产集成配套技术在多个菊花企业进行试种,成功实现了周年开花目标,生产盆栽菊花200余万盆,研发的产品为北京奥运会、国庆节、北京市菊花展览提供了大量展品。戴思兰表示,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林业大学与故城县丰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5个“东篱”系列菊花品种权实现转让。

在贵州麻江,当地通过发展菊花产业实现了精准脱贫。自2016年起,由陈发棣领衔的菊花遗传育种团队为麻江量身订制菊花栽培技术方案,800亩观赏菊花园区带动周边旅游、餐饮、民宿、农副产品销售等多个产业发展。目前,陈发棣培育的新品种已在江苏、云南、上海等21个省市推广应用,部分新品种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只有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了解百合产业发展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百合研究与应用。”滕年军说。

他介绍,2018年以来,在全国多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建立了10多个百合科技产业园、推广示范基地(点),用于推广百合成果;同时,累计开展了百余次现场技术指导。南京懋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推广案例。2021年,公司通过土壤栽培切花百合,连作障碍严重,百合生长瘦弱,失去商品价值。通过使用无土栽培技术,该公司种植的百合品质得到了改善,试种10亩地,亩均效益5万元以上,最高每亩7万元。

花卉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活力,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本次球宿根学术年会上得以充分体现。当前,我国球宿根产业面临诸多机遇,但瓶颈依然存在,相信通过科研专家的不断研究、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丰富、现代专业化生产技术的提升,我们终将从花卉生产大国迈向产业强国。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