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建设,天津以林长制引领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2023年,天津全力推行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长制工作,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市级林长充分发挥头雁作用,推动林长制重点工作,解决制约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矛盾问题。
绿屏内探索经营试点
经过5年集中建设和攻坚行动,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1%,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超过26%,“津城”与“滨城”之间生态廊道基本形成。绿屏建设坚持三级管控融合发展,以一级管控区为绿色发展基底,以二、三级管控区为建设发展的服务保障平台,综合提高屏障区“钱库”功能。研究制定维护运营方案,鼓励各区采用“生态+”融合模式,打造生态保育、生态休闲、生态度假组团生态休闲基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丰收。
宁河区全力推动永定新河绿屏生态驿站运营试点建设。拓宽社会资本合作渠道,投资2000万元完成绿色屏障区一处约3万平方米老旧厂房的改造,打造成休闲服务区,发展休闲游、科考游、康养游、湿地游等业态。今年5月1日,宁河绿屏“生态之冠”启幕暨“中国好声音”开赛仪式在绿屏生态驿站举办,共接待游客约1500人次,营业收入约30万元,实现开门红。
开展森林种质资源普查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今年启动首次全市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将利用3年时间全面摸清天津林草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性状等家底。现已完成和平、东丽、蓟州等10个区外业普查,调查记录植物种类5890余条,其中新记录植物3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濒危植物物种4种。
结合“3·15”“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大力宣传《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合法使用植物新品种的良好氛围。
保护古树名木有法可依
2022年3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了《天津市绿化条例》,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列入地方法规,推动古树名木保护更加科学规范。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做好树木健康状态的日常监测及养管工作记录,每年更新一次古树名木责任人信息和年度生长状态照片,做到台账清、底数明。
对生长在乡镇和较远山区的古树名木,从乡镇选派护林员对古树名木进行定期巡护和养管。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庭院的古树名木,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要求责任主体对古树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清理,密切监测其生长状况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天津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由院士领衔的古树保护专家团队,对全市古树名木生存环境进行专题论证、会商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结合专家团队意见,研究制定了《天津市改善古树名木生存环境技术方案》。2023年,天津市对25株一级古树开展专项救护行动。
守住“三北”战略区域
天津历史上就属于少林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1986年,天津市被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2021年,开始实施“三北”工程六期,涉及蓟州、宝坻、武清、北辰和西青5个区。
天津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工程区31个乡镇,无中度、重度沙化土地,半固定沙地已经得到根治。20世纪70年代,天津年扬沙、浮尘日数有23.7天,到2020年,全市沙尘日数仅为2天。
通过实施“三北”工程,天津累计完成造林34.19万公顷,带动森林覆盖率达17.19%,森林蓄积量达384.97万立方米。
近年来,依托津西北防沙阻沙林带、国家储备林基地、重要生态廊道、郊野公园等生态工程,“三北”工程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其中蓟州和宝坻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