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竹”意多——全南发展特色竹产业纪事

2024年06月28日 21:00

6月的全南,行走山野,满目苍翠,成片的竹海逶迤成浪,处处呈现着竹业兴旺、竹农富足的强劲势头。

位于中寨乡田在村的鸿玉竹制品加工厂,每天运输车辆络绎不绝,生产车间里机器隆鸣,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加工生产着竹筷、竹签类竹制产品。“当前,竹制品供不应求,厂里固定上班的工人有35人,平均月工资达到了3000元。”赣州鸿玉竹制品厂负责人苏建东说,健康环保的竹制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产品远销广东、福建等地,工厂平均每天需要竹子40吨。

“我家的毛竹终于找到了出路。”中寨乡田在村村民吴道祥有毛竹山32亩,一年可出竹40吨,按照每吨130元的收购价,仅毛竹一项每年可增收5000余元。和他一样受益的还有600余户村民,中寨乡还有200余名村民从事毛竹砍伐、加工、运输工作,年人均增收2.6万元。

作为赣江重要支流桃江发源地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县,全南森林覆盖率达83.39%,毛竹面积达13.88万余亩,60%农户都有3亩至60亩不等的竹林。绿色低碳背景下,全南用一根根毛竹撬动绿色富民产业,打造全竹利用产业链,推动竹产业全链条、全业态、全方位发展,为助农增收和乡村振兴赋能。

一场以竹子为主角,用“竹+”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持续上演。打定“竹”意的南迳镇、龙源坝镇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组织方式,在南迳村、炉坑村引进祥芸山预制菜、利然农业加工厂,酸辣笋、泡椒笋产业风生水起,每年加工竹笋8000余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收超10万元。在陂头镇瑶族村,干笋产业成功打响“瑶族山货”土特产品牌,将村民的笋子收购烘干后,通过入驻“全南好礼”门店进行“线上+线下”礼盒销售。

“周边村镇的竹制品厂产生的竹屑等下脚料卖给竹炭厂,通过竹炭加工实现变废为宝。”龙源坝镇寨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伍国明说,寨下村通过引进从事机制竹炭、木炭、活性炭生产加工销售的恒泰能源有限公司,将毛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废物利用,不仅走出一条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每年还给村集体分红20万元。

资源互补,循环利用,对于位于龙下乡上湖村的宏杰新能源有限公司来说,同样是一笔十分划算的生意。夏天是烧烤旺季,宏杰能源从邻村的星昱、联发等竹制品厂购买下脚料作为制作竹签的原材料,价格要比购买毛竹低很多,据了解,宏杰能源每年要消化1万吨下脚料,公司年产值达600万元。

眼下,一竿翠竹在撑起一方经济的同时,正迎来热辣滚烫的“二次振兴”。瞄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全南完成5308亩毛竹林改造,打造了3个笋用林示范基地;引进和培育出了高峰公司、天龙公司、厚朴公司等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发展芳香花木、中草药等绿色产业项目,带动村民根据合同要求种植、采集,公司在加工、购销等环节进行利润返还,不断健全地竹产业链条,将一根竹“吃干榨尽”。

因竹而生,“竹”以致富。通过流转毛竹林地进行精细化管理,该县大力发展食用菌、养蜂、养鸡等竹下种养产业,传承长塘竹粉筛、竹椅、竹箩、竹簸箕、粪箕等编织手艺,培育壮大“非遗+”文旅产业,打造挖竹笋、品竹宴、游竹乡、购竹品相结合的新业态,竹资源可开发持续利用越走越远。

万亩竹海,蕴藏无限可能。竹原材料、粗加工、精加工、成品销售……一根竹子衍生出了竹食品、竹工艺、竹炭等产业链,走出了竹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道路的无限可能。目前,全南有竹类企业16家,年均毛加工量10万吨,年产值约7800万元。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