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名利得失 农民张兴云十年播绿万余亩

2008年10月08日 09:26大同日报
    中国园林网10月8日消息:从繁华的城市来到人迹罕至的荒山,斗转星移,十年寒暑,与孤独、寂寞为伴,用血汗、信念、坚毅换来万余亩绿洲,20多平方公里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域得到根本治理。他就是大同农民张兴云。日前,张兴云成功入围第13届中国杰出青年农民候选人,而我省总共仅有两人入围。

    张兴云是浑源县西留乡上祝安村人。1989年8月,在市里打工十余年的张兴云回乡祭祖时看到,浑源地界是无边的青山,而朝北望去,一沟之隔的大同县吉家庄乡依山而建的中嘴村和南山洼村却荒无人烟,倒塌的窑洞和7000多亩荒废多年的土地透着说不出的凄凉。他内心掀起了波澜,决定承包荒山种树,给这些光秃秃的大山披上绿装。

    当地政府的领导为张兴云的诚意所感动,县乡政府很快拍板,将4140亩荒山承包给张兴云,承包期50年。从此,他把自己像棵树一样深深扎根在这片荒山。

    买树苗需要钱,在一无贷款二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他拿出了全家仅有的9万元。这是他十年来一分一分攒起的血汗钱。听说他要动用这笔钱,全家人没有一个同意的,就连当地村民们也说,这个鬼地方连兔子都不拉屎,还能种成树?但张兴云没有回头,他决意要试一试。

    张兴云承包的这座荒山,鸟兽都很少,步行十几里才能上山,连条羊肠小道都没有。所用的树苗、工具、肥料、农药都得人背肩扛驴驮进山。中间有的路是在很陡的沟坡上,得手足并用,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深沟,非常危险,特别是雨雪过后,这山上就彻底与外界隔绝。没有房住,张兴云就在一个向阳背风的崖壁下挖了一个山洞,修了简易的灶台和土炕,用栅栏门一挡就成了自己的家,正式过起了野人般的穴居生活。最可怕的还是恐惧和孤独,方圆百里之内就他一个人。所幸他还有一条黑狗和一台收音机相伴。

    亲人们的不理解,生活的艰苦,体力的严重透支,这些他都能忍受。最不能忍受的是树种下去却不能成活。头一年他种的2000亩树苗,开始长势很好,但入伏以后,大旱两个月,翠绿的树苗逐渐枯黄最终死掉,他欲哭无泪,一下子病倒回到了城里。在家休养的几日里,正巧看到电视上有记者采访老劳模申纪兰。申纪兰把荒山变绿的经验启发了张兴云。他借到十万多元,又义无反顾地去买树苗了。

    后来,林业部门帮助他选苗、调种,寻找适合本地生长的苗木,同时,他也四处去请专家,拜名师,逐渐成为一个专家型的育林人。

    黄天不负有心人,张兴云在失败中奋起,2000年,树苗成活了85%。2002年他承包了南山洼村3251亩荒山。2004年,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给他分配了2000亩的治沙任务。2005年,他又一口气承包了该乡东庄、西庄、南庄、羊圈沟等村的6000亩荒山。该乡2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得到根本治理。

    十年来,张兴云共栽植油松10万株、落叶松10万株、杨树12万株,仁用杏和山杏10万株,柠条200万株。看到绿色覆盖了荒山秃岭,张兴云常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爱树、种树、护树,已成为他人生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