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中国自然教育发展

2024年05月06日 15:18中国绿色时报颜炯

       2023年对中国自然教育行业来说是丰富多彩、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自然教育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被社会各界认识和重视,自然教育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一系列的政策发布、活动举办以及国内外合作的开展,共同推动自然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政策引导持续发力

  2023年对自然教育行业有深远影响的一批指导性文件和规范出台。首个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林业行业标准《自然教育指南》出版,《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以及《自然教育评估规范》发布。这些文件和规范的出台进一步夯实了行业发展的政策基础,为行业的专业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自然教育未来发展的整体趋势:即通过政策引导、体系建设、资源整合、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多维度的努力,着重提升自然教育产品的质量和普及度,通过培育优质的自然教育队伍和提供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产品,满足公众对自然教育的需求,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这些措施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自然教育成为公众生活方式的可能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积极开发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产品。提出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合理利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积极开发森林康养、生态观光、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产品,推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推进森林步道、休闲健康步道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部门印发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实施手册》中,首次对城市自然教育场所进行界定,指出它是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引导儿童走进自然、了解自然、学习自然,促进儿童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各类空间场所。倡导要围绕让儿童亲近生态环境、探索体验自然、快乐认知自然、亲子共享游乐等目标,对城市郊野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和口袋公园、广场等进行差异化的适儿化改造,营造亲近自然的空间环境,保障儿童游戏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而有包容性的绿色公共空间。上述文件的发布,让自然教育的发展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全民自然教育理念的落地提供了有力的空间和设施基础。

  “双论坛”搭建更包容的行业交流平台

  2023年见证了“双论坛”奏响的自然教育发展乐章。2023年7月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是首次由政府部门主办的全国性自然教育大会,为期3天的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吸引了林草部门、国家公园和保护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商业机构等超过4万人参加。大会发布了《2023—2035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与《自然教育广州宣言》,公布了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名单、自然教育优秀书籍和课程以及首届全国自然教育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这些成果凸显出国家和省市林草局等有关部门在推动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发挥的引领性作用。2023年11月,第十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云南大理召开,这是从业者组织的民间聚会。连续举办10年的论坛,其生命力和凝聚力来自不断成长的自然教育从业机构。论坛作为从业机构聚焦行业发展的深度交流平台,以共建、共创、共享为宗旨,2023年的10个分论坛的主题从森林幼儿园和西南本土自然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民办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到人才培养、成效评估、自媒体传播,再到国家公园、城乡缔造、公民科学、公益研学……300多位参会者,人人皆可是嘉宾,人人都可做志愿者。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与自然教育论坛的“双论坛”格局,是行业多元主体、合作共创、包容发展的真实映照。

  从业机构呈“雁阵”式发展

  根据《中国自然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的数据,自然教育从业机构中93%为民营机构,是绝对的主力。从自然教育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全国31个省(区、市)都有自然教育机构(调查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广东省和北京市作为一南一北的“头雁”,各自拥有超过2300家自然教育机构,四川、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构成第二梯队,自然教育机构在800—1000家左右。其中,广东省在建设自然教育示范省的目标引领下,呈现出多重示范效应:不仅培育有众多的从业机构,在基地建设、制度创新、焕发多元主体活力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例如,2023年广东省林业局联合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研发出《广东省自然教育导师素质能力库1.0》,针对人才成长与队伍稳定的发展痛点,超越常规标准化人才评价思维,以成长性和开放性的思路把人才培养、自我成长与人才评价结合起来,对自然教育从业者、自然教育机构和行业的发展具有启发性。

  国际合作继续深化

  “加强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生物圈和谐共生”的共识倡议(简称汗马共识倡议)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联合于2023年11月3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日正式发布。汗马共识倡议指出,通过自然教育的方式引导公众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具有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以及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面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共同挑战,倡议呼吁推进自然教育交流机制,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拓展区域交流方式,包括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组织专题研讨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联合举办品牌活动等。2023年11月,中美开启国家公园领域合作,双方同意在已经建立的姊妹保护地基础上,恢复和加强地方层面合作,将在国家公园立法与执法、自然教育、志愿服务等领域开展重点交流,并尽快启动中美国家公园合作谅解备忘录磋商工作。美方将于2024年在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国家公园研究院和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为中方国家公园管理者提供培训机会。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助于引入国际先进的自然教育理念和实践,同时也有利于国内案例和经验的分享,共同推动自然教育经验的多渠道和多样化交流。

  中国的自然教育正为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不断积蓄力量,未来的自然教育行业发展,建议继续在以下方面发力:

  深化和细化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多年来,自然教育从业机构的发展痛点之一是缺乏政策推动行业发展。近年来,随着《2023—2035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文件和指南的推出,行业缺乏政策支持的局面得到了改观。但是,要真正发挥相关政策和文件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需要有更深入细致的配套性和服务性工作。例如,引导各地和各机构结合《2023—2035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发展目标分解,或者制定机构战略规划。开展相关指南和规范的使用培训,或者示范案例开发等,让政策文件能够真正地服务于行业和机构发展。

  发展更多元和更开放的人才成长机制。多年的行业发展调研中,人才始终是从业机构最想解决的发展瓶颈。随着自然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从业机构所需的人才和素质能力有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解说、活动带领、写作、运营、评估、媒体传播、安全防范等。面对多元的人才素质能力需求,培训可以提供一部分解决方案。此外,也需要发展更多元和更开放的人才成长机制,如机构提供相互借鉴有益经验的学习培训机会,机构内部的个人成长支持,探索自然教育职业发展体系等。

  对自然教育基本价值理念的持续探讨。自然教育行业经过10多年的成长,在公众知晓度、场域供给、从业机构与产品丰富性上初具规模。随着自然教育与文旅融合发展等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扩大了自然教育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自然教育的泛化发展,以自然体验或自然教育名义推出的产品良莠不齐,或者只把自然作为活动背景,忽视促进个体与自然之间的深度联结,甚至出现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让主管部门、从业者和研究人员从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中不断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然教育?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自然教育的核心价值如何与公众的需求和认知对接?面对人工智能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自然教育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责任?这些问题在过去几年中不断被提出和讨论,虽然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对这些问题持续的行业思考和讨论,将决定未来的自然教育行业能走多远。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