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刘玉玺
近年来,文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问题导向、保障民生,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省市县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科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狠抓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推着生态文县绿色崛起。
文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是甘肃省的“南大门”,全县辖20个乡镇305个行政村,辖域面积5003平方公里。属于长江流域,拥有“两江八河”,360条小溪;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森林覆盖率达47.2%,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素有“植物宝库”“陇上江南”“大熊猫故乡”等众多美誉。这是一片山清水秀的土地,江河奔流不息的家园。“两江八河”交织辉映,衍生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清晨的阳光唤醒天地万物,一草一木都显得生机盎然。勤劳的人们为拥有这片富饶的土地而欣喜,为生活在这片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家园而自豪。同时,由于这里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生态脆弱,导致自然灾害频繁。目前,全县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162.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3%,其中,轻度侵蚀1026.65平方公里、中度侵蚀88.32平方公里、强烈侵蚀21.84平方公里、极强烈侵蚀15.58平方公里,剧烈侵蚀9.64平方公里、未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127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是一项艰苦的、需要长期坚持的、伟大的社会性公益事业,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有利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水土资源的有序和谐利用。
文县以水土保持站为牵头单位,坚持“抓发展是主题、调整思路是主线、争取项目是重点、治理流失是基础”工作方针,锚定“生态文县绿色崛起”目标不动摇,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加强沟道综合治理、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了水土保持率。截至目前,向省市部门争取多个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共计3070万元,实施了铁楼藏族乡草坡沟和丹堡镇杨杜沟、马塘沟等3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项目;完成了铁楼藏族乡响河沟、临江镇月亮坝、石鸡坝镇岷堡沟和古家沟、中寨镇大海沟、丹堡镇大山沟等6个以荒沟整治为主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
文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转思想 、调思路、抓机遇 、争项目、重治理、保水土、强生态、助振兴”要求,科学加大沟坡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力度,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强化水土保持宣传,全力营造水土保持浓厚氛围。近年来,文县水土保持站积极探索“说、词、短句、弹、唱、写、画、短片”等宣传形式,精心制作了一批水土保持法宣传精品力作,并利用微信、微博、手机短信、广播、电视台、抖音、甘肃党建APP等平台向社会大力宣传推介;同时,组织工作力量进校园、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工地,开展系列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人人了解水保、认识水保、关注水保、支持水保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文县紧盯县十六次党代会确立的“生态文县绿色崛起”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山、水、林、田、路、村、景”综合治理方针,按照“小流域为单元、连续连片、平行推进”原则,推行“三大治理模式”,推动全县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国道212线乡镇旅游线路区以“治水”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河沟溪畔水景观、川坝地带油橄榄、路边草竹藤花蔓”治理模式;在高山区域以坡改梯为重点,采取耕作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高山松槐小杂药、半山经济林果树、山腰坡改稳产田、山脚梯田拦沟坝”治理模式。深挖“两江八河”水资源优势,以“生态清洁型”和“生态经济型”为主攻方向,把水源涵养生态防护、生态观光园、生态农场、农家采摘经济果林园、沟道治理与生态护岸美化净化、人居环境改造,以及坡面水系、阶梯水系、小型水景观与沟道治理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乡村,让群众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舒适宜居,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以生态廊道建设为契机,加强生态修复,打造了观赏草木、景观、景点和文化长廊;以路边墙为载体,植“水土保持”于廊道,布“水土保持”于路间,打造了水土保持文化园。
下一步,文县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实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工作水平和效益,强化监管责任制度落实,抢抓水保政策机遇,坚持项目为王,上下联动,左右借力,真抓实干,踔厉奋发,以“大水保”思路丰富全县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作内容,高质高效推动水土保持事业提质增效,助力生态文县绿色崛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