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工程陷环评僵局 无人接烫山芋【评】

2005年05月11日 15:24中国水网佚名


    圆明园防渗工程陷入环评僵局 环评机构不敢接手烫山芋 

    浙江园林网5月11日消息: 近日,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消息称,圆明园整治工程至今还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但环保总局限其40天内提交环评报告。问题是,迄今为止圆明园管理处仍没找到一家愿意为其进行环境评估的机构。

    记者今天致电圆明园管理处,证实了此事。

    从3月底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曝光至今已有40多天,为此而召开的听证会结束也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为什么没有环评机构敢接手圆明园——这个“烫手的山芋”?有关专家认为,圆明园问题已被复杂化了。

    无论环评结果如何,心存疑虑的公众都不会接受。一个项目是否能上马,环评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圆明园的环评却被赋予了太多的作用、太多的内容,超越了其自身所能承载的负荷。否则,这样一个既可以赚钱、又可以扬名的项目怎么会有环评机构不敢接手呢?

    换言之,有资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如果按照环评法所赋予的权利,遵循现有的工作导则,进行一项正常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得出正常的结论,本不应过多考虑环评结果对本单位的影响,但如果环评结果只是习惯了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而不具有科学性和公正性,如何能把评价一个项目从环境角度能进行与否的重大责任赋予这一个单一过程呢?现在看来这些环评机构所顾虑的实在是不能承受之重。

    当被问及圆明园未提交环评报告的原因时,环保总局有关人士说,圆明园管理处也曾提出让环保总局推荐环评单位,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只能由业主单位自行选择有资质的机构,环保总局没有权力指定环评单位。他表示,环保总局会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向圆明园管理处提供有关环评单位资质等各类信息,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而问题的核心是,圆明园工程已近尾声,现在进行环评意义有多大?实际上圆明园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补交环评报告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唐登银认为,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反映了我国监督机制的缺憾,中国的民主意识在增强,监督机制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也出现一些好事者、起哄者、哗众取宠者,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号,把事情引入歧途。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唐登银说,圆明园防渗工程不能再这样搁置下去,他建议,为了圆明园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及相关专家的意见,成立专家顾问组,让项目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让项目的施工和运行更加顺畅。

专题链接:圆明园仍然在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