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三代政协委员领跑花卉业

2007年09月19日 09:43人民网焦永峰
    中国园林网9月19日消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9月28日,2007山东省第四届花卉博览会在青州隆重举行,走进青州,仿佛置身花海,娇艳欲滴的美人蕉,花团锦簇的杜鹃,含苞欲放的蝴蝶兰……古州沃野鲜花竟放。青州素有“东方花都”之美誉,现在,青州的花卉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成为江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集散地。青州已成功举办了六届花卉博览会,青州花卉产业的发展,浸透了三代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汗水。

    一棵火种燃亮花卉经济

    花卉作为青州一项产业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政协委员李洪儒为青州花卉的“燎原”埋下第一棵火种。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地方的农民还在单一种植粮食时,黄楼镇的李洪儒大胆地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种起花来,并推向市场。一年后,他惊奇地发现,种植花卉的经济效益是种粮食的近十倍。于是,他把过去自赏自娱的花卉,变成赚钱的项目。一粒幼小的发展花卉的种子就这样膨胀起来。为解决温湿条件,第二年开始,李洪儒开始小拱棚栽植。“一亩花,十亩田”,种植花卉,使李洪儒率先致富,成为全镇第一个万元户。高额的比较效益激发了周围农民种花的积极性,在李洪儒的辐射带动下,他所在的卢李村60%的农民开始种植花卉,李洪儒种植的这粒当时不起眼的花卉种子,开始生根发芽。青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以花卉产业带动全市农村经济大发展的思路,市政协积极围绕花卉产业发展开展调研。在政协的建议下,青州市确定了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对花卉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整土地;对花卉生产实行“两优先、两免收”等优惠政策,花卉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青州猛然崛起。在第一届青州花卉评比上,李洪儒成为第一代花状元。

    科技促使花卉万紫千红

    花卉玩好了是“宝”,玩不好就是棵“草”,点草成宝的“魔棒”,就是科技。如果说,李洪儒委员种的花种已经生根发芽,那么九、十届政协委员李洪亮带领乡亲靠科技促进了这棵花苗的茁壮成长。

    到九十年代初,青州花卉面临着求新求变的问题。政协委员李洪亮创建了全天候、四季温控大棚栽培法,不管是喜温喜湿,还是喜阴喜寒的花卉,都随着温控大棚的建立在青州花卉市场有了生存之地。在花卉发展的调研中,市政协提出了增强花卉生产科技含量的建议。在市政协积极支持下,李洪亮成立了山东省仙客来研究所,建立了组培室,培育出了60多个极优品种,经济效益提高了5到10倍。他在自己的花棚中成功创新了自动化滴灌、喷灌、日光温床扦插育苗等60多项花卉生产新技术,其中有6项获国家专利。随后,他在花农中大力推广,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直接转化成了农民手中的“第一生产力”。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交流,政协委员李洪亮促使青州花卉产业层次不断提高,李洪亮也因发展花卉科技成为第二代花状元。

    花卉产业形成新的格局

    进入21世纪后,以新一届政协委员王新国、董春燕为代表的年轻花农,不满足上代花农简单经营方式,将全新的经营理念运用到花卉经营中。政协委员王新国每年从美国、荷兰等国的花卉企业引进40多个品种进行试种。目前,青州花卉每年引进国外花卉种植品种达200多个,青州花卉从过去的1300多个迅速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个,像荷兰的宝莲灯、青苹果竹芋等“洋”花从欧洲都漂洋过海到了青州,在青州安了家,落了户。青州花卉成为了一个新品种的展示交流平台。在大量引进世界新品种的同时,青州的花卉开始走向全国。政协委员董春燕,这位26岁的“卖花姑娘”,走南闯北,与各地的花卉经销商实行联营,她在自家的门店里做起了南花北运和北花南运的生意。在她的带领下,青州成为了全国南花北运和北花南运的中转站,有1300多花卉经纪人活跃在全国各地,“买世界卖全国”已成为青州花卉产业市场的一大特色。委员王新国、董春燕在被评为新一代花状元。

    政协建言献策,委员示范带动,促使了青州花卉业跨越式发展,以“花”生财,借“花”强市,花卉产业成为青州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成为促进青州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