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添底气

2024年06月14日 13:35中国绿色时报王意迦

        郁郁葱葱的森林蕴藏着食物产出的巨大潜力。为高水平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汇聚精兵强将,组建了木本油料、木本粮食、森林蔬菜、森林药材、林下经济植物等多个领域的科研团队,用悉心培育多年的科研成果托举天府森林粮库建设,为四川林草“两业并举、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倾力木本油料

  端稳四川“油瓶子”

  核桃、油茶、油橄榄、山桐子是四大木本油料树种,因其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成为四川省林科院科研的焦点。

  为推动木本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林科院成立了核桃、油茶、油橄榄、山桐子4个科研团队,致力于树种培育、种植与加工方面的研究。

  核桃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核桃种质资源收集评价、良种选育、丰产栽培、病虫防治、技术成果转化等研究。团队负责人李丕军介绍,多年来,团队深入四川的核桃适生区,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解决关键技术难题。选育的“盐源早”成为四川省核桃主栽品种,创新的核桃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使亩产提高20%—40%。

  油茶科研团队通过多年连续调查及测定各项指标,选育了7个油茶良种,其中“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53号”3个油茶良种填补了川西南山地适宜推广油茶良种的空白,攻克了川北地区油茶适宜推广品种不足的难题。

  “问需于农,科研才有更明确的方向。”油橄榄科研团队负责人杜晋城介绍,团队近年针对油橄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开展了种质资源评价、杂交育种、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先后筛选优异种质资源40余份,深化扦插繁育技术,构建了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早实品种第三年开始投产,定植5年后单株最高产量达21.5公斤,亩产最高可达700公斤,达到原产地水平。

  “贵州、湖北、江西等省份多次到四川考察调研山桐子产业”。山桐子科研团队负责人罗建勋介绍,目前团队已收集评价山桐子种质资源450份,筛选优异种质15份,培育优良品种4个,创新山桐子油加工技术,全面提升了山桐子产业技术水平。

  深耕木本粮食

  丰富民众“米袋子”

  作为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华山松、锥栗、板栗不仅在生态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果实也富含丰富营养。针对这3个树种,四川省林科院分别组建了科研团队,通过多年耕耘,显著提升了种植和利用水平,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四川华山松集中分布于秦巴山区、川西南山地及川西高山峡谷区。随着华山松松子经济价值的开发,华山松由单纯的用材林树种逐步向果用、果材兼用多用途树种转变。

  华山松科研团队专注于凉山彝区华山松子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优树选择和壮苗繁育以及间伐对华山松结实能力影响等技术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种源华山松的结实性状,团队在会东县筛选出6个优良单株,并开展华山松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建立了2000余亩的华山松低效林改造示范基地,成功使松子产量平均每亩提高5公斤左右。

  锥栗被誉为“东方珍珠”。由森林培育、林木育种、森林保护专业人员组成的锥栗科研团队,依托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等项目,开展了锥栗资源调查评价、优树选择、资源收集和育苗技术等研究,研究出锥栗种子处理和育苗方法。

  板栗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及耐寒耐贫瘠的特性,深受山区林农喜爱。板栗科研团队针对乡土板栗低质低效现状,从良种改培、土壤改良、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等方面开展了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并通过连续多年的筛选,优选出乡土板栗单株近200株。团队还将重点开展良种选育,并建设种质资源收集圃,力争在5年内收集保存100—150份川西南山地和秦巴山区优良乡土板栗种质资源。

  专注森林蔬菜

  打造优质“菜篮子”

  多年来,四川省林科院专注于四川特色木本森林蔬菜笋用竹、花椒、香椿的研究与开发,不仅让山野菜走上了餐桌,更将其培育成乡村振兴的亮点产业。

  竹子笋材皆用。目前,川中丘陵区麻竹笋用林、盆周山地乡土中小径笋用林面积400余万亩,产值潜力120亿元。

  四川省林科院笋用竹科研始于20世纪末。立足盆周山地丰富的林下笋竹资源,竹类科研团队持续开展退化竹林复壮、竹笋采收与留养以及“林+竹+菌+菜”时空配植生产等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5项。同时,团队承担了现代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县、现代竹产业园区、现代竹产业基地等建设规划与设计10余项,举办技术推广培训30余场、培训2000人次。

  花椒科研团队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开展花椒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良种选育与繁育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等工作,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培育出青花椒、红花椒等良种、新品种10个。团队还提出丰产栽培和低产园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为花椒产业的标准化、园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香椿科研团队先后开展了香椿优良资源调查、优树选择、苗木繁殖及良种选育等研究,收集全省优良香椿资源150余份。通过蔬菜香椿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构建了蔬菜香椿高效培育技术体系。通过蔬菜香椿干制品加工、香椿粉加工、香椿酱、香椿茶等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推动了香椿高质化利用。

  潜心森林药材

  升级绿色“药铺子”

  以林草资源为依托,四川省林科院成立了厚朴、黄柏、杜仲科研团队。多年来,团队深耕森林药材科研,创新种植与加工技术,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绿色发展。

  四川是道地药材川朴和厚朴的核心产区,占全国种植面积超35%。厚朴科研团队致力于解决四川厚朴培育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产能过剩等问题,在厚朴定向培育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提出了厚朴药材品质等级分区理论,创新研制厚朴专用采收设备,优化采收和“发汗”工艺,有效提升厚朴酚含量25%—42.8%。

  针对制约国内川黄柏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川黄柏科研团队在荥经县开展川黄柏遗传改良研究,成功选育出“川荥”川黄柏优良品种(川S-SV-PCH-003-2023),树皮中盐酸小檗碱含量较现有品种提高50%以上,造林8年平均单株树皮产量达每株25公斤,采收周期由10年以上缩短至8年。同时建立川黄柏种苗生产基地面积200亩,推广造林2.5万余亩。研发的盐酸小檗碱提取工艺,有效解决了目前工业化生产环评不达标、产品收率低等问题。

  杜仲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树种,也是世界上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天然橡胶资源和木本油料树种。杜仲科研团队从杜仲药用开发利用角度,开展良种选育、苗木快繁、集约栽培以及杜仲饮片加工、定向利用培育等技术研究,杜仲矮化叶用定向培育技术有效破解了杜仲资源不足和产业发展等瓶颈问题。

  此外,四川省林科院还成立了羊肚菌团队,致力于羊肚菌种质资源收集、选育、高效栽培和林下种植体系建立等科研工作,服务羊肚菌种植面积超16万亩。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羊肚菌采收及烘干技术研究等科技成果获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羊肚菌外援营养袋的发明开创了中国羊肚菌大田栽培的先河,推动了全国羊肚菌人工栽培产业的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