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如既为树木的成长高兴,也为其未来忧心忡忡。
中国园林网10月20日消息:15年前,他从正厅级岗位退休后,选择去荒山植树;如今,当他倾尽积蓄呵护的幼苗已绿树成荫时,却因为无力继续投入而面露愁容——
尽管得到村民的指点,采访车还是开过了头。像民居点缀在庄稼地里一样,张福如的居所隐身于树林中,“骗”过了记者的眼睛。15年来,从正厅级岗位退下来的张福如如此低调,以至于村民只知道他是个爱栽树的老张头。本报从2002年开始曾多次报道过这位坚守绿色梦想的老人。如今,他的困境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15年来,他倾尽积蓄植树;如今,他已无钱继续投入,他面露愁容。
张福如说:“我75岁了,眼看着侍弄的树苗越长越高,我却没钱再投入了。放弃吧,觉着太可惜;继续吧,又一时找不着投资者。”
植树种草花光积蓄不改初衷
1995年,张福如从省计委主任职位上退休后,和老伴来到哈尔滨市宾县居仁镇大龙沟,承包500亩荒地,开始人生新的创业。当时,这片废弃地是典型的荒山秃岭。由于自然破坏和人为砍伐挖土,该荒地水土流失严重,仅水蚀沟就有26条。“我就是要改变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我们宝贵的黑土地,让子孙后代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张福如当时下定了决心。
他和老伴在一棵老榆树下搭个地窨子,过上了无水无电的“蛮荒”生活。冬天返回哈尔滨,天暖了再去大龙沟。2000年,张福如盖了房子,又打了深水井,就一年四季定居于此,一心扑在植树种草事业上。面对村民的误解甚至毁绿、盗伐,他从不退缩。对村民,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得到乡亲们的理解和尊重。15年来,他花光了自己和老伴所有的退休金和积蓄,还向孩子们“募捐”了几十万元。
变绿变富给山林插上梦想双翼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张福如做了个20年规划:“第一个10年核心是荒山变绿,植树种草遏制水土流失;第二个10年核心是变富,要让自己的树林产生效益,为乡亲们带个好头。”
为了第一个“荒山变绿”计划,张福如要先让荒地变肥,恢复和提高地力。他“兴修水利”,建成可储水2万立方米的微型水库,解决了灌溉问题,滋养了飞禽小兽。他雇人拉来500卡车黑土填平凹地,改善土质。他还在山岗下挖20多条截流沟,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承包地如今已绿满山川。他的“王国”里林木错落有致,杨、榆、柳、云杉、红松等树达70余种。15年里,他植树30万棵,成活21万株。如今“变绿”已经成为现实。秋风起时,林涛悦耳,他得意地将板房命名为“听涛阁”。
关于第二个计划“变富”,他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张福如告诉记者,在樟子松上嫁接树龄30~40年的红松,这些红松苗在3~5年里就能结松子,每棵树每年约能卖松子100元。此外,他还和我省一家大型中医医院开展合作,该医院用山核桃的青皮作原料,研制出一种治疗食道癌的中药,目前批号已办下来。他已经和这个医院合作了4年。他说,目前,我省约有5000万亩水蚀沟需治理。如果抓住集体林权改革的机遇,探索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可推进农民植树造林。以每个农户分得200亩集体林地计算,100亩种1000棵红松,100亩种1000棵山核桃。则6~7年后,红松年可获利10万元;10年后,山核桃年可获利5万元。张福如说,这是以短养长、以林养林的一个办法。
卖苗引资在困境中艰难守望
在植树实践中,张福如不忘对环境进行思考。2000年,他总结出了一套创建生态家园的理论,并应用于绿化中。他掰着手指头说:“要想建生态家园,就要兴水利建梯田多栽树,提高地力;要合理利用土地;要保护野生动植物;要探索资源永续利用;要节约能源和水;要讲究环境卫生;要提高对生态的认识……”
思考和付出换来了收获。张福如指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告诉记者,他的林木资产经专业人士评估达850余万元。但他却为未来的发展犯愁——自己已经没有钱再投入了。继续还是放弃?他陷入两难之中。
因为土壤条件、苗木密度等原因,一些树苗已经非挪不可了。他设想,将来把一部分优质树苗卖出,换来现钱继续自己的事业。为此,他曾想找个中间人出面帮自己卖树,未果。张福如带领记者在承包地盘桓,逐个介绍自己的“心血之作”:1~2米高的云杉,6万棵;4米左右高的樟子松,2万棵;胸径2公分以上宽的大叶垂柳,1万棵。
张福如说,为了长远发展,他想引进合作者,成立正规公司,进一步实践自己的生态家园理念。然而,这两个方案目前都没有落地。秋风吹起,秀木劲草摇摆,等待它们未知的命运……
推荐阅读:
(来源: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