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4日消息:绿化重陆地轻湿地是不少城市绿化工作的一大通病,湿地资源丰富的南京似乎也不例外。
南京是水乡,11%的面积是水,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护城河……大量天然湿地星罗棋布、纵横交错,而且很多就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主城区甚至闹市区。这是上苍赐予南京的宝贵财富。
但这些湿地的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的不多,大部分是难见植被的“裸水”。不少被整治、改造成了冷冰冰、硬邦邦、难觅绿色、鱼蛙稀少甚至绝迹的“水泥河”、“石头沟”,有些还发黑发臭,湿地的自然风韵荡然无存。
其实,地面绿化做得再好,河流湖泊等湿地却毫无生机甚至死寂一片,恐怕仍难以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对城市现有湿地资源应恢复其原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彰显其湿地自然风光,进而做到与地面绿化相得益彰。
具体而言,就是要因地制宜,或栽种大片莲藕,营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或广植芦苇、葑草等水生植物,形成连绵的芦苇滩或成片的芦苇荡;或建造人工浅岛或者生态浮岛,种上沙草、蒙草、萱草、三白草、水竹、美人蕉、马齿苋等净水植物。
当然,并不是说凡有水面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植被“全覆盖”,那样只会使城市河流湖泊丧失烟波浩渺的意韵。正如地面绿化一样,水面“绿化”也不是为绿化而绿化,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才是目的。
如果选择合适的植物、鱼类、软体动物和微生物等“吃掉”水体中的富营养成分,蓝藻就会因“挨饿”而不致大量繁殖造成水体黑臭。所以,如果水上有亭亭玉立的鸢尾、香蒲草等挺水植物,水面有睡莲、萍蓬草等浮水植物,水下有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再加上适当的鱼类等水生动物,自然的力量就足以使水质变清。
水生动植物的清洁功能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芦苇。研究表明,芦苇生长快、再生能力强,作为植株比较高大的水生植物,能很快在浅水河滩繁殖成茂密的成片芦苇林。芦苇林具有强大的抗逆性和“吸污”能力,在不少水生动植物被严重恶化的污水毒死的情况下,芦苇却以污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毒物为食,生机盎然,从而大大减少了水中的污染物质,使污染的水质得到改善和净化。
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当广种芦苇,因为简便易行且投资少、见效快。就南京而言,如果秦淮河、扬子江的浅水岸滩能再现连绵数百公里的芦苇荡,你算算,那将会净化多少污水啊!你想想,那将是生态南京一道多么壮观的风景!
拥有丰富多样的水生动植物,城市众多湿地就会形成多个生态中心。多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和谐相生,水体的自净能力将大大提高,水质将大大改善,大量水禽和其它动物就会来此栖息,这不正是城市追求的良好生态目标吗?
到那时,甚至不用出城就能欣赏到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的原生态湿地风光。在近郊、在繁华的主城、甚至在闹市区,人们就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天然”湿地中旅游休憩,这也正是城市宜居水平高的表现。在城市芦苇荡、莲花丛中荡舟、穿行,决不会有“裸水”、“裸岸”、“裸滩”一览无余的单调,只会使人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致力于持续改善城市生态、地面绿化的同时,别忘了水面“绿化”。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