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日消息: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珠海市环保局、珠海特区报联合组织了为期一天的“市民走进生态珠海”大型体验活动,北山村成为众多市民代表体验活动的最后一站。现代化宜居新村以及百年历史的人文古迹引来阵阵赞叹。“环境与人类同在,开发与保护同步”北山村而今的生态风貌已经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一片青山PK一笔巨额赔偿金
村民们选择了绿色
南屏镇北山村是珠海市郊外的一座具有900年历史的岭南古建筑村落,因位于凤凰山北面而得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的工业化浪潮并没有吞噬这里原生态的乡土风貌,北山人这些年来经常讲的一句话是 “讲财富,先讲生态”。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珠海第一轮的开发建设热潮中,曾有人提议铲平北山村后那片郁郁葱葱的山岭,取土以填充新建的南湾大道。为此,北山村将失去这道绿色屏障,变成城市边缘的一处沙丘,甚至可能成为台风袭击时的一座孤岛。
当有关部门为征地挖山和青苗赔偿而征求村干部和村民意见时,当时的北山村两委班子召集村民开会商议。面对一片青山绿水和一笔可观的赔偿金,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激烈争论后,村民们终于统一了认识:坚决捍卫这里的每一片绿色,发展村集体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世世代代滋润着北山人的青山绿水得以保住。
两棵古树PK几百万元收入秀毓园演绎生态佳话
2000年,秀毓园建设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同样郁郁如盖的菩提树和皂角树高耸在新村规划图的正中间,如果拔掉这两棵百年古树,就可在寸土寸金的商住空间里腾出600多平方米的建筑用地,就可以多建出两栋60个单元的居民楼来。而要保留两棵古树,则会在秀毓园里少建两栋新楼,在村集体账面上减少几百万元的直接收入。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没有一个村民对少建两栋住宅楼表示异议,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在全体村民的拥戴下,做出了以两棵古树为依托、增建秀毓新村公园的决策。
秀毓园新村落成竣工后,北山村在市、区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创建生态示范村领导小组,组建了专业化的北山村绿化队、清洁队和苗圃园,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北山村的道路绿化、路灯配置、卫生清理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北山人养花种草、栽树护林更是蔚然成风。他们先后获得“全国绿色造林千佳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冻结式”+“有机更新”90栋清代民居建筑保存完好
自北宋元丰5年 (公元1082年)以杨姓氏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移民在此落户建村以来,历经926年的风雨沧桑,方圆5平方公里的北山村成为南海边陲一颗人杰地灵的明珠。这里,至今保存完好的90栋清代民居建筑中,就有4栋岭南地区罕见的氏族宗祠和官宦府第。
一直以来,北山村对旧村的生态保护采取的是“冻结式”和“有机更新”综合运用的方法,即对保存完好的古祠堂、老建筑采取的是“冻结式”保护,对于一般的岭南传统民居则采取以修复和转换功能为主要形式的 “有机更新”式保护,而对旧村里相当部分杂乱无序、没有特色的新老住宅则予以拆除。
漫步北山,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北山人所创造的辉煌建筑映入眼帘:氏族宗祠、宦官府第都是岭南地区所罕见的;杨氏大宗祠堪称岭南地区民间古建筑瑰宝;绿树覆盖,鸟语花香,营造了独特的北山乡村生活;画家村吸引了来自各地的画家、艺术家、雕塑家,为珠海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的提升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2008年,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北山人向国家环保部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的目标,努力实现珠海市在国家级生态村领域“零”的突破。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在市、区政府和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这座凤凰山下生态家园以一派“青山绿水浩然归,古朴旧村凤凰来”的生态美景呈现在世人眼前。
推荐阅读:
(来源:珠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