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4日消息:以花木产业和生态环境著称,素有“天然氧吧”、“平原森林”之称的鄢陵县,坚持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携手共进,打造独具花都特色的文化强县,营造了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文化繁荣的乐园。
在中原花博园周边,投资1200万元的县宣传文化科技中心、省示范中学鄢陵一高、江苏客商独资兴办的中英文学校等一批现代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在花博园内,国际发制品博览会、中原风筝文化节先后举办。连办6届的花博会成为每年一度的中原地区文化、旅游和商贸盛会。这是鄢陵县文化与生态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缩影。
2005年,该县将已建成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联,涵盖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库等方面内容,并将农业、科技、卫生、教育、气象等资源进行整合后全部纳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一点通”。目前,该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已达95%,先后建起县级分中心一个、乡镇基层中心12个、农村基层服务网点近400个。通过“共享”,文化信息与群众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文化浸润了鄢陵,文化改变了鄢陵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花都文化品牌应运而生。2006年9月,该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蜡梅文化之乡”。依托陈化店优质地下水和遍布城乡的茶艺馆,该县形成了谈茶、听茶、喝茶、品茶等别具一格的茶文化。以花博园为平台,培育会展文化,不但为花木带来商机,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种”出文化新理念。该县聚集社会力量开发文化资源,形成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该县先后融资1000多万元,新上县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扩建等文化项目4个;投资1200万元,集文化活动、文博展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宣传文化科技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同时,文化服务机制推陈出新,县文化馆、县剧团等文化演出单位,主动走进市场开展文化活动。引导、扶持社会力量投资民间剧团等文化建设,使文化在广大农村“安营扎寨”。
文化“种”下去,城乡文化自然火起来。在城区,以花博园为平台,连办6届的群众文化艺术节和每年80余场次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场场爆满;在农村,各镇村自发组织文艺演出,在向广大农民宣扬农村新生活理念的同时,也见证了鄢陵文化建设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跨越。
推荐阅读:
(来源:河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