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9日消息:拯救北纬28°
百万碳汇林不仅将改善最南端的大熊猫栖息地,还能惠及周边居民。
在四川的南部与云南相邻、绵延起伏的山脉之间,有一个名叫雷波的小县城。1998年之前,伐木业主导着这里的日常生活。锈迹斑驳的大卡车运送着刚从周围山上砍伐的体积巨大的天然木材,最高峰时雷波县所在的凉山州全年木材产量达到80多万立方米。
在经济迅猛发展已持续数十年的中国,这般狂热的工业化势头随处可见。但雷波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在这个不知名的小县城境内,陡峭的竹林坡地是世界上大熊猫栖息地最南端的一部分。
著有《大熊猫之路:中国政治动物的奇妙历史》的作者亨利·尼科尔斯曾说,失去野生大熊猫,现代中国将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
为了延续这份认同,近日,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风尘仆仆地从成都双流机场驱车8小时赶到雷波,兑现自己6个多月前的承诺——“为西南添绿·造百万碳汇林”拯救北纬28°大熊猫行动。
据活动的发起者民间组织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孙姗主任介绍,这项活动将在雷波县的省级自然保护区麻咪泽内种下面积为1000亩的碳汇林,以改善这个大熊猫栖息地最南端的生态状况。
“南大门”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大量森林被砍伐,其中约一半是在大熊猫自然栖息地。孙姗回忆道,由于缺乏涵养雨水的林木,大量雨水顺着四川光秃秃的山坡直接流入了河道,“这种森林砍伐很大程度上引发了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灾”。
为拯救这场危机,国家采取了一些世界上最大胆的环保举措——于1998年推出了全国范围的林木砍伐禁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该工程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森林保护新规,叫停了长江上游地区大部分的商业采伐(长江上游地区是熊猫栖息地的心脏地带)。
此外,退耕还林工程将陡坡上的粮食作物变成了草地与森林。自这些工程于1999年在四川、甘肃与陕西(这三个省份仍有野生大熊猫)开始试点以来,中国已为此投入400亿美元。
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50年间,人类改变生态系统的速度和广度超过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而物种灭绝速度是地球史上典型的背景速度的1000倍。
如果将目光从地球北纬33°附近的四川若尔盖、九寨沟和甘肃文县垂直南挪便会发现,横断山中的岷山、邛崃山、凉山,穿云贵高原再南下,至中南半岛北纬19°附近的泰国清迈、老挝普比亚山和越南巴泰勒米凯山口这一条状地带,1000万年前曾是大熊猫世界野生栖息分布的主要地带,是大熊猫分布的“最南端”。但如今,这个“最南端”已逐渐北移萎缩到了北纬28°附近的雷波县麻咪泽自然保护区。
然而,一个物种必须有生存空间才能够逐渐发展演化。在全球的范围内,栖息地的缩小、片断化和质量的下降,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维持一只大熊猫正常生存和繁衍所需的栖息地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孙姗告诉记者,栖息地的缩小指的是栖息地面积和数量的减少,片断化是指大而完整的栖息地被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小的栖息地斑块。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四川省麻咪泽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数量,已由2001年至2002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普查时的2只增至至少8只。但从现有大熊猫分布的几个种群来看,北纬28°范围内的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栖息地破碎化程度最高,种群数量也较少。
四川省林业科学勘察设计研究院的专家表示,麻咪泽自然保护区为现有大熊猫在凉山山系生殖的关键环节,是连接美姑大风顶、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以及雷波锦屏山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生殖走廊带。
“因此,保护野生大熊猫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不但需要对现有的栖息地进行有效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其栖息地面积,尽快建立栖息地廊道,尽可能将隔离的大熊猫栖息地斑块连接起来,以促进不同栖息地种群间个体的交流。”孙姗透露,此次的1000亩碳汇林仅仅是一个开始,守护好大熊猫栖息地的“南大门”是保护好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重要使命。
记者了解到,此次碳汇林的树种都采用麻咪泽的原生树种——冷杉和云杉。麻咪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张绵跃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树成林后,林下的植被就能充分生长。而冷杉、云杉的林下植被以冷箭竹为主,是熊猫的可食竹。
张绵跃坦言,麻咪泽保护区里现在还能看到当年砍伐留下的树桩,“被砍掉的冷杉树大的要两三个人才能合围。冷杉和云杉都是高海拔的慢生树种,靠自然恢复是不可能的。要恢复这些森林,必须靠人工育苗、管护和协调。”
“麻咪泽”,彝语,汉语意为“盛产竹子的巍峨大山”。目前,麻咪泽保护区内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其中兽类8目27科83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兽类21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豹、云豹、林麝等5种;种子植物也非常丰富,科数占全国42.9%,占四川67.5%,其中珍稀濒危植物29种,包括国家I级保护植物4种。
据悉,仅麻咪泽自然保护区就有近5万亩砍伐留下的林地需要人工恢复,而整个凉山州需要人工恢复的林地达到20万亩。
受益的不仅是熊猫
其实,退耕还林后的雷波县仍是一个以农、林、牧业为基础的边远山区县。由于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落后的基础教育,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极低。而大熊猫栖息地多分布于地处距离县城近百公里的保护区内,所以周边的社区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饮水、电力等基本生活保障方面极度缺乏。
此次“百万碳汇林”的活动不仅恢复了大熊猫的栖息地,其产生的多重效益也不容忽视:
其一,利于恢复保护北纬28°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利于保护以大熊猫为标志的旗舰物种以及栖息地,并对生活在该区域其他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产生积极的推动;
其二,关注气候变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企业,可以因支持公益碳汇林的种植和养护,而抵消部分由因生产、销售环节产生的碳排放;
其三,北纬28°碳汇公益林项目位于极度贫困的高寒彝族聚居区,公益林将由当地彝族老百姓参与栽植、抚育和管护,他们将在这些活动中获得5000个工日的短期工作机会,这些经济收入将对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帮助。
此外,孙姗还补充道,通过这个项目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经过认证之后可以在国际的一些市场上进行碳交易,“所换的钱也会返回给当地的业主方,也就是林业局。”
活动当天,该项目的赞助商统一企业的总经理特别助理杨寿正先生也带领“绿动中国”计划的团队当场捐赠了100万元。经过计算,新落成的1000亩百万碳汇森林,将在30年内吸收二氧化碳2万吨(一棵树一年可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7500辆汽车一年的碳排量。
杨寿正强调,北纬28°大熊猫栖息地就位于长江的上游,这里的森林不仅呵护野生大熊猫等多种野生动物、吸收二氧化碳,而且保护长江的水源。“像江河的源头一样,老百姓开展的基层保护行动,是另一种源头。我们所探求的,不仅仅是江河的源头,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缘,也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可持续进步的精神源泉。”
推荐阅读:
(来源: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