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李祖村 特色生态风景独好

2011年11月17日 09:04浙中新报王旭航

李祖村村民在村口小广场健身

中国园林网11月17日消息:李祖村位于义乌西北部,距市中心约8.5公里,是一个背靠青山,风景优美的乡间小村。村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亩,由李祖、新屋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271户,600余村民,外来人口约80人。

李祖村曾经是后宅街道最落后的村之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而今,却成了义乌村庄整治的新样板,环境优美的“明星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依据李祖村背靠青山的特点,村里邀请了浙大新农村研究院的专家编制整治规划,按照原有的山形水势布局,对有保存价值的古民居进行统一的装饰、美容,使老村焕然一新,成为一个独特的生态民俗村。

在整治过程中,李祖村十分注重文化传承,对村内2座古祠堂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并建成了休闲长廊、篮球场、门球场、图书室等休闲场所,并使村庄绿化面积达到46%。

村里人:夫妻俩回村当保洁员

“好早啊!活都干完了?”上午10时许,正在上班的李祖村会计方洵龙,在村委会办公室门口碰到村里的专职保洁员朱文妹,跟她打了声招呼。“差不多了,垃圾都已经运到中转站去了,我等会儿再把村里的每条路都扫一遍。”朱文妹爽朗地应道。

朱文妹穿着橙色保洁服,手里拿着扫把推着垃圾车。她已63岁,今年7月开始与丈夫方豪伟一道担负起村里的保洁工作。“我每天早上5时左右起床,洗完脸后就去清扫村庄内的道路,挨家挨户收拾垃圾,一路下来,通常要半天时间。”朱文妹说,“我负责扫地,丈夫负责运垃圾。”

漫步村中,几乎每户村民门口都安放着一个绿色的垃圾箱,家家户户房内屋外都很干净。在村委会门口小广场驻足时,一位大娘提着两条椅子,从小院里迎了出来,她对朱文妹的勤快热心赞不绝口,“我这段时间腿脚不方便,家里的院子都是她帮我打扫的。”

方豪伟比妻子大5岁,年轻时夫妻俩都在外面打零工,“近几年,我们两人开始替别人干农活,割稻、插秧,每天一人能挣个60元钱。”今年7月,方豪伟夫妻接手村里的保洁工作,一段时间下来,村民对两人的工作都比较满意。

朱文妹算过一笔账:“我们两个都在村里做保洁员,每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挣的是比以前少一点,但那时活累多了,更何况现在还能顾到家。”当然,让朱文妹高兴的还有村里的环境,“现在村里变得这么干净,村民的素质也高,所以挺轻松的。”
 

城里人:不住城区宁愿回农村

见到方炳龙时,他正在给院子里的菊花浇水,“我家院子至少有10多种花,平时待在家里种种花,看看电视,挺悠闲的。”

78岁的方炳龙是个有很多故事的人。他小时候跟父母一块住在上溪,当时他家里经营着旱烟生意。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方炳龙家的整幢房子都被炸毁了,他大哥也不幸被日军杀害。无奈之下,方炳龙随家人回到了李祖村。

“当年的李祖村就是一个小山沟,条件非常差,到义乌城区走路至少要两个多小时。”说起过去的村子,方炳龙有着许多回忆。18岁那年,方炳龙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待就是两年半。

从部队转业后,方炳龙回到义乌工作,生活也富裕起来了,还在城区买了房子。但是,退休后,方炳龙带着妻子住回李祖村。“刚开始回到村里其实有点后悔,毕竟离城区有点远,而且环境又差,在城区生活了这么多年难免会不习惯。”方炳龙的儿子也一直劝说父母跟他们一块住到城区去,方便照顾。方炳龙一度产生了搬回城里的念头,不过很快这念头就断掉了。“经过村庄整治,现在环境发生了大变样,可以说丝毫不比城区里差。”

现在方炳龙每天早上起床后就会到村口散步,或者用健身器材做点运动,“前些年,村口就是个垃圾场,没人管理,又臭又难看。如今这里变成了休闲小广场,早上和傍晚都有很多人来散步,连隔壁村的人也经常过来玩。”说起村里的变化,方炳龙高兴得合不拢嘴。

村里的变化也改变了方炳龙儿子的想法。如今,如果下班早,他就会从城里回来,“环境好,空气好,还可以跟父母住在一起,何乐而不为啊。”

外地人:住几个月就喜欢上这里

在一间白墙青瓦的老屋内,许成云正边做手工活,边跟外甥女玩耍。她跟丈夫一来义乌就住在李祖村,至今已有10个年头,是村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外地人。

10年前,李祖村有一个铅笔厂,许成云的叔叔就在这个厂里打工。每到过年回老家,叔叔就会跟家人说义乌跟李祖村的事,这让许成云一家人也“蠢蠢欲动”。2001年年初,许成云跟丈夫带着3个女儿来到李祖村。在叔叔介绍下,许成云丈夫成了铅笔厂员工。

起初几年,全家人生活过得很清苦,一年赚的钱还不到两万元。“居住环境很差,唯一的好处就是上班方便,房租低。”许成云说完当年的情况,突然爽朗地笑了起来。“总算熬过来了,现在我一个女儿一年就能挣4万多元。”

现在的许成云完全成了家庭主妇,在家里照顾外甥女,给家人做饭。“丈夫跟女儿都能赚钱,他们不让我出去干活,所以我就待在家带小孩,顺便做点手工活。”

说起李祖村印象最深的地方,许成云一家人几乎给出了同样的答案,那就是村庄环境大变样。他们说:“当初我们真的有点后悔来这里,因为太脏了,跟我们老家差不多。”没想到,这个曾让他们后悔的地方竟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美丽的环境已成了李祖村留住外地人最大的资本,甚至有一些外地人就是冲着李祖村的环境来租住的。“村里几个厂的外地员工基本都是老员工,他们住几个月后就喜欢上了这里。”许成云说,她早已把李祖村当成了第二个家。

“水牛角村”脱胎换骨

几年前,人们说起李祖村时,总会用上“山里窝”、“偏僻”、“路差”、“脏乱”这些词,当地人习惯把这样的村子叫做“水牛角村”,意思就是“要发展没希望”的村子。但谁也想不到,就是昔日的这个“水牛角村”,几年后却变得绿树成荫、风景如画,如同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

进入李祖村,“灰白色、黛黑瓦、马头墙、坡屋顶”的徽派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古屋青瓦,新房红墙,新旧房屋交杂,却不显凌乱。深入小巷则是一条条铺满鹅卵石的小道,房前屋后,不时会“窜出”一簇簇姿态各异的秀美花木。巷子里,三五成群的村民围坐一起聊家常。

陈爱芳是记者采访碰到的第一个村民。早上9时许,她正坐在自己家中做手工活,“刚把孙女送去幼儿园,回家搞完卫生,趁着空闲做点手工活。”陈爱芳的丈夫跟儿子每天一大早就到义乌城区工作,她就在家当家庭主妇,接送孩子,做家务。“村里环境好,不想住到外面去,他们下班后都会回到村里住。”

像陈爱芳这样做手工活的妇女在李祖村有五六十人。陈爱芳说,每到晚上,村里的老年协会就会变得很热闹,因为在村外打工的人都回到家,大家凑到一起看看电视,打打牌。“虽不富裕,但过得很舒服。”

采访中,说起自己的村庄,村民最多的反应就是想不到。“没想到我们村这么快就大变样了,环境空气比城里还好。”在外经商的李亚珍从城里搬回到了老家,跟他有同样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

今年,李祖村已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国家级生态村。“李祖村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资源丰富,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生态、休闲、文明特色,把它构筑成典雅古朴的江南园林村落。”言语中,村民流露着兴奋与期待。

推荐阅读:

成都市林业七大特色成农民增收热点

重庆江北将建成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河北省唐山市实施特色绿化工程纪实

绥化市区秋植绿化彰显城市特色

(来源:浙中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