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庙山村一个农家院落充满着田园野趣
问安镇居民自编自演宣传垃圾分类的节目,“垃圾车”搬上了舞台。
中国园林网11月2日消息: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子,100个人心中有100个图画;新农村该如何建设?也有很多种路径和方法。建设生态乡村,这个概念很多人都能接受,但生态乡村如何建?从何处入手?怎样最大限度地依托现有资源?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供选择。
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湖北省宜昌枝江市问安镇开展的“五谷渊源绿色问安”项目,从垃圾分类入手,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优化村落布局,建设生态民居,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具体可行的发展路径。
做了多年乡村旅游推介的远方网老总陈长春没想到,2011年清明前刚推出的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乡村旅游居然“井喷”了。
在远方网推出的问安镇乡村游照片里,满目油菜花在阳光辉映下金黄灿烂,到处是举着相机和摄像机的笑脸,白色婚纱的新人、五彩户外服的游客,点缀在黄灿灿油菜花之中,一切显得生机勃勃。风筝起舞处,还有一位踏着夕阳牵牛回家的老汉。
新农村建设为何进步不大?
“昂头向上”的“等”和“要”让中央新农村建设方针难“落地”
问安镇是枝江市乃至整个宜昌市粮食、油料、棉花、水产大镇,粮食连续16年超亿斤,有6万亩油菜花、8万亩水稻。这里水塘沟渠遍布,一处处独立的绿岛静静立在水中间,几间民房掩映在绿荫之中,细雨迷蒙,恍若奇境。
前几年,当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忽视了对农民的教育,老百姓需要项目,村干部盼着项目,一“要”一“盼”,变成了等项目、靠项目,“昂头向上”的结果,使新农村建设陷入困境。路边、渠边、塘边建筑混乱,塑料袋、废纸乱飘,几乎每个村子每个地方都是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几年下来,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和问题并存,引起各级领导的反思。枝江市市委书记蔚盛斌、主管农业口的副市长王磊和问安镇党委书记李华峰、副书记黄爱民、副镇长梅峰等都在考虑,作为全省试点镇之一,问安镇“龙头”形象该不该这样?
2009年,一次问安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研讨会上,新规划方案又一次被蔚盛斌否定。“既然你们讨论不出好的方案,请教专家吧。你们去找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以下简称绿十字)的孙君,他们在全国各地做了不少成功的项目,‘五山模式’就是在我们湖北襄樊市做的。”
第一次和孙君接触,负责农业口的王磊副市长很快认同他的很多观念,特别是孙君讲到绿十字做项目的理念就是“让农村更像农村”,深深地打动了他,也在问安镇干部中引起共鸣。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如何落实到问安镇生态农村建设项目?需要政府、环保民间组织和当地农村干部、村民几方面的共识和磨合。主抓落实的王磊用了两个词:“漫长”、“痛苦”。前者指意志和方法的统一过程,后者指过程中的思想和认知的转变。这个过程大概用了6~8个月。
当各方意见趋于一致时,摆着第一位的即是对村镇干部及骨干力量的培训,他们自己说,这为对生态农村建设还半信半疑的基层干部们“打开一扇门”。
2010年1月底,绿十字在枝江市为市委党校、问安镇主要班子成员、全部23个村的村支书和主任进行培训。
培训主题是让基层干部们明白,只有对生态农村建设整体把握才能看清乡村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乡村发展规划。让村干部和村民们看到未来的家园就是“河里有鱼,粮食增产,住上好房,孩子能上好学,干群和谐,邻里互助”。简短的话语,从生活环境、有机农业、乡规民约、本土文化等全方位理解生态农村建设的根本含义。
新农村建设从何入手?整镇全方位推进垃圾分类
村镇干部思想在培训中得到统一,接下来第一步怎么走?孙君说,做垃圾分类吧。
2010年4月11日,中共问安镇委、镇政府正式发布《中共问安镇委、问安镇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垃圾分类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除了强调重视推行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外,提出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及时间要求,对村干部及村民的行为做了规范。
问安镇同时出台了“推行以垃圾分类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验收考核资金拨付方案”的奖惩办法,规定原则上每村有1万元考核经费,分数次拨付到位。考核评比得分靠后的村子暂缓拨款,视改进情况再定。
自此,问安镇新农村建设从垃圾分类开始拉开新的大幕。
镇党委组织了专门的垃圾分类整治环境宣传小分队,配备了宣传车,带着村镇居民自编自演各种小节目,到全镇23个行政村巡回演出,老百姓还创造性地把纸做的垃圾分类运输车搬上了舞台。
在农村做垃圾分类,无论村干部还是村民,疑惑总会存在,一位村支书书记在当天的工作笔记上写下: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今天上午在镇开完垃圾分类环境整治动员会后,我心中很是不愉快,要我们农民像城里人一样进行垃圾分类,统一清运,这怎么可能呢。农村天地广阔,随地大小便,随便丢垃圾,这是最平常的事情,一下子进行垃圾分类,我看不行。哎,上面开会要搞,我也只有听话就是了,明天还是召开一个党员群众代表会吧。明天开会讲什么呢?有了,把李书记(镇党委书记李华峰)的报告拿出来念一遍就OK了。”
不解归不解,镇里的文件还是要执行。2010年4月中旬下发文件,2010年5月中旬镇里组织了第一次检查。镇党委、政府组织了7个工作小组,对全镇23个村验收考核。现场抽查的农户均按照垃圾分类要求,自家准备了不同的垃圾桶、垃圾袋分类放置。农民房前屋后整洁干净,村内公共卫生有了明显改观。对还未达到要求的,镇里还要求限期整改。
一位村支书讲了个小故事,村里一位保洁员认真负责,每天按时到各家去收垃圾。有户村民根本不理会,自己不分类还到处说三道四,对保洁员态度蛮横。
保洁员自有办法,一次趁这家人请客之时,把刚从别人家收集的一车垃圾全倒在他家门口。这个村民气急了大骂,保洁员不慌不忘说,你不是不爱干净爱垃圾吗,给你垃圾啊。这户人家说不出话来,弄得在客人面前好没面子,他很快准备了3个垃圾桶,乖乖按“干、湿、有害”3类分好垃圾,还整理了自己房前屋后。后来他慢慢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也成了村里工作的积极分子。
镇有规定,各村也有自家高招。有的村经常搞垃圾分类整治环境评比,优秀的奖个电饭煲什么的,获奖者很有面子,没评上的不服气,暗下决心下次争第一。
张家桥村书记施昌锦记下这个变化:
“7月28日,星期三。
今天是垃圾分类实施后的3个月,我走在中心点的大马路上,两眼不停地在路边上寻找,看垃圾多不多。真没有想到,短短的3个月,村子变了一个大样,堰边上的一堆垃圾不见了,过去随处可看到卫生巾、胶带子、烂纸头没有了。”
“8月16日,星期一。
今晚搞了一个笑话,我走在村休闲广场边,正赶上一群妇女们在跳广场舞,看到我走来了,她们涌上来要我和她们一起跳,我哪是跳舞的料呢,我慌忙跑了,身后留下一阵开心的笑。我偷偷地躲在暗处看了一会,你莫说她们还跳得真是那么回事呢,看到她们开心地跳着,我一下子感觉到农村变了,村民变了,她们也在追求着新的生活、新的时尚。”
分完垃圾之后做什么?建设农民需要的绿色人居
村民变了,村干部想透了,村庄整治干净漂亮了。按照规划开始实施第二步,村里公共设施及民房重建改建,这是最困难的环节之一。
国家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住房有政策补贴,枝江市规定,改建房补贴标准为平房6000元,楼房1万元;新建房的补贴标准为平房两万元,楼房3万元。公益设施建设还有其他资金,绿化归林业局管理,道路由公路段管理,沟渠是水利局管理,房屋建设和其他规划则是建设局管理。
问安镇党委、政府把规划方案交给绿十字来做,把各部门的资金力量整合一起,资金使用按照孙君他们的规划总体安排,确定了一镇一村一线先行试点,一镇指问安镇所在的龙泉村,一村即关庙山村,一线指枝江市到问安镇的公路。
在集镇建设中,围绕三国文化特色,改建龙泉小区、偃月岛(包括水面)等,完善集镇的三国文化群。村庄整治中依托迁村腾地及土地整理项目扩大可耕地,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推广有地域特色的民居标准户型。做一镇一村试点的同时,探索以全镇打造农产品品牌、引进有机稻良种、发展农家乐为中心的特色乡村旅游,让地域文化形成生产力。
试点选择了关庙山村一组,这个组在关庙山村委会所在地,全组67户,其中旧房改造41户,其余是调整、拆迁过来的新建住户。
这个村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但总体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仍有很大差距。村里人居环境条件较差,村内没有生产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益设施,导致农户将垃圾随意堆积在沟渠和堰塘里,整个村巷生活垃圾随处可见,随意堆放,脏乱差问题突出,而且村内建设杂乱无章,农户住房分散浪费了大量耕地。
按照孙君做的规划,试点到了公共设施和民居房屋调整改造的环节,变成了一场攻坚战。其中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动员村民全体参与,理解镇、村规划和补贴政策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参加调整。二是做好规划,关庙山村人员分散,占用大量耕地,在枝江市土地资源普遍稀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新村建设需要新的土地使用规划,调整或流转建房用地,同时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村干部村民在前期垃圾分类中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齐心协力改造自己的家园,这是试点的重要基础。
关庙山村一组和镇政府所在地的首批试点中,绿十字专家团队提出以三国文化为特色的镇、村规划设计指导方针,设计出多套民居户型图纸,使整村整组建设风格统一,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农家乐打好基础。
农村工作的复杂,有时候不得不用点儿农民的“狡猾”。关庙山村村支书徐宝强讲了这么件事。一组调整规划做好后得到村民认可,但拆迁户搬到哪个位置盖新房却陷入僵局。谁都想占好位置,开个农家乐多挣钱,各有各的打算,利益面前分寸不让。
徐宝强不愧做了多年村支书,解决问题自有一套。他把绿十字团队设计好的几套新房图纸摆到广场,让所有拆迁户当着全村男女老少所有人的面公开挑户型。
你喜欢这种户型,确定吗?答复肯定后抽个此类户型的房号。自己挑的户型,自己抽选的房号,不得变!不变,不变!村民很肯定。全部选完后,徐书记当众亮出规划图,上面早已标明哪种户型的哪个房号的具体位置。
挑到理想位置的自然高兴,和期望值差距太大的自然也不好说什么。村里再做适当微调,尽量让大多数人都能满意。徐书记、其他村干部自己和亲戚朋友都这么挑房,公开公平,大家都没话说。
一场原本复杂尖锐的挑房大战,就这么被徐书记巧妙化解了。
关庙山村一组67户的重建改造,牵动市、镇领导的心,镇党委书记李华峰、副书记黄爱民一天几趟跑现场,市里主管试点项目的副市长王磊一周总要来两三次。
王副市长有时候天黑之后忙完市里的工作还要赶到关庙山村工地,他打着手电慢慢查看每栋房子的墙基是否垂直、勾缝是不是匀称,砖线是否对缝,大梁上得如何。村民感动了,镇村干部心服了。
关庙山村一组项目从2010年8月6日正式开始拆迁,当年12月中旬收尾结束,从拆迁动员到盖上新房子改造旧房屋,全部时间仅仅4个来月。
建成之后什么样?真建了个像农村的生态农村
天已近黑,我们又一次来到关庙山村委会前的广场,广场前部荷塘里的荷叶有的半卷起来,白的荷花点缀在碧波之间,在周围村委会、农家院一水儿有着汉代建筑风格的青水砖房屋中间,更显得平静、柔美、清韵、律动。
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子吃力地端着一个簸箕走到广场一角,家长模样的男子跟在后面。女孩子慢慢走到一个好似木桶的地方,使劲举起簸箕把垃圾倒进一个木桶里。
我好奇地过去一看,一副水挑木桶竟然是垃圾桶,分别写着“干垃圾”“湿垃圾”字样,刚才女孩子把烂菜叶倒进“湿垃圾”桶,一点儿没弄错。
村支书徐宝强走过来很得意地说,这是人家丢了我捡来的,全村好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垃圾桶,废物利用了,放在这也很好看啊。
我仔细打量这个广场,正面两层楼的村委会青砖到底,原木色栅栏的门窗,时间越久越显出质朴之色。广场两边一两层青砖农家院,白色勾勒出上部的房脊墙线,青色和白色相间,与不远处的青青荷塘、白色莲花,搭配得格外协调。
这种地方的垃圾桶自然不能是铁皮或瓷质,徐书记“淘”来的宝贝水挑,成了此处不大不小吸引人的景致,城里朋友来做客,一定会与这个垃圾桶合影,花不了几个钱的宣传,会让关庙山村生态农村建设的美名,在更多城里人和其他村里人心里飞快地传播。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对徐书记、镇领导、王磊等官员们产生了浓厚兴趣。
于是,记者问了个非常官样的问题,这几个月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话一出口,记者就后悔了,真怕听到雷同得令人不再相信的回答。
王磊迟疑一下,“我可能要说官话了。”
王磊说,第一条,有地方领导核心的眼界学识,有具体做事的人落实,才会有力度。第二,要有很好的外部智力支持,我们有幸找到孙君,接受了绿十字带来的新农村建设的好思想、好办法。
稍停顿一下,王磊接着说,“大多数共产党人还是想干事的,你不让他干,他会很难受。我的力量就是我平时积累的威信。这些加在一起,我就去做。孙老师的‘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现在成为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流行语。今年4月我们接待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来问安视察农村水利建设情况,一路行来,领导们看到了问安镇环境的变化,包括新村建设,宜昌市长对我们枝江蔚书记说,‘你还真建了个像农村的生态农村啊!’”这是官话吗?我糊涂了。
访谈中,王磊讲到村干部的艰难时声音有些变调。关庙山村徐书记受了特别多的委屈,遇到工程进展不顺利,哪个领导来了都批一顿。村民所有异议都落到他身上,他都得忍着、陪着笑脸做工作。有时陪领导吃饭,酒没喝人先醉了,在上级领导面前,堂堂男子汉憋屈久了的眼泪忍不住掉下。
徐书记满口当地方言,10句话勉强听懂一半,但他谈到项目时的真挚眼神,丝毫没有向领导倾诉半点委屈的平和声调,却时时令人感动。无论多么好的项目落地时,总要有徐书记这样最基层的干部用心“接着”,上有领导、专家的信任嘱托,下有村民的期盼,上下压力紧紧挤着,再堂堂男子汉,也有承接不住的时刻。那又能怎样?他们不还得承着、接着、委屈着,咬牙干下去。他们是老百姓的希望,是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的脊梁。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