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依靠环境治理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

2011年12月27日 09:23中国风景园林网

中国园林网12月27日消息: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我们很难想象一座面积只有3882平方公里、仅辖三县一区的城市——铜川市,会成为一座“名城”。

铜川市最早以窑成名,先是有瓷窑,后来有了煤窑,水泥窑,两大产业并驾齐驱,曾经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与此同时,资源的大量开发,环境治理的极度滞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铜川市大气污染变得十分严重,终于在1993年,中央电视台以“一座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为题,报道了铜川市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这座城市以污染之重“闻名”于世。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铜川市又因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而闻名。“川口地区通过治理,水泥粉尘排放由治理前的13万吨下降到6.3万吨,是陕西省第一个无机立窑水泥生产线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330天以上,与之同步的是,铜川市连续几年人均GDP都名列陕西各市前列,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典型代表”,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厅长何发理告诉我们。

难以忘却的灰色记忆

铜川市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一五”期间,奠定国家工业基础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4个项目安排在铜川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催生了这一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和繁荣。铜川市成为当时陕西的第二城市和闻名全国的西北煤城。铜川市矿务局下属十几座大型国有煤矿,在山山岭岭蜿蜒;归属区县乃至乡镇的小煤矿,也是见缝插针,星罗棋布。在新中国成立60年里,铜川市的煤炭源源不断输送至全国各地。铜川市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建材基地,以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业,蓬勃兴旺,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曾经的耀县水泥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水泥企业。“秦岭”水泥闻名遐迩,成为了为陕西人脸上增光的品牌。

然而,千百年的烟熏火燎,使这座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饱受污染之苦,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最重的城市。一组当时的监测数据足以说明:1989年环境监测统计,铜川市工业污染源占66.66%,交通运输污染源占22.3%,生活污染源占11.1%。工业污染每年大气排放污染物16.7万吨,交通车辆每年向大气排放铅及氮氧化物1.3万吨,增加粉尘3000多吨。直到2002年前后,铜川市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也不足200天,意味着铜川市的老百姓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

因为污染,五十年代就驰名中外的锦阳川辣椒,因其检验不合格而停止了出口。

因为污染,在当时的广交会上,有人通过化验,在铜川市的辣椒和大蒜中检出了水泥的成份,使这一拳头产品的订单立即大跌……

因为污染,国家第一批保护文物单位耀王山蓬头垢面,失去了应有的光泽,从而引起文物专家的屡屡投诉与抗议。

而污染最主要的受害者,则是在铜川市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老百姓。他们用3句话来描述自己生活的苦不堪言:吃饭捂着碗,走路眯着眼,(露天)看电影打着伞。污染直接损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据当时的《铜川市市区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宣传提纲》称:多年来的调查表明,铜川市居民呼吸道黏膜长期受烟气刺激,普遍存在鼻烟黏膜慢性炎症,一般性检出率高于清洁对照区两倍左右;下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气急、胸痛、咯痰等平均检出率为35。8%;砂眼、结膜炎等眼病较清楚对照区亦高出两倍。1979年对71个单位5万余名30岁以上人群进行肺癌普查表明,市区为肺癌高发区。以至于在西安的各大医院,创造并流行起了一个新名词,叫“铜川肺”。何为“铜川肺”?据说,铜川人去西安各大医院拍片子,肺部的纹理普遍粗大,明显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人。大夫看片子,单从肺部的特征,就能断定坐在他面前的患者,是不是来自于铜川市。

资源为铜川市这座城市带来了繁荣,但与之俱来的污染不断累积,也成了阻碍铜川市各项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因为铜川市已经不适合人居的言论,许多精英人才前赴后继,纷纷逃离;许多从铜川市赴外地求学的游子,掐断了回乡的念头,从而让铜川市失却了“新鲜血液”的补给;不少业已存在的投资者撤离了铜川市,更有不少前来考察的投资者望而却步。他们不是担心这里的资源不能够给他们带来财富,怕的是这里严重的污染给自己的生命造成威胁。

铜川市恶化的空气除了让老百姓拥有切肤之痛,除了让铜川市的一代代领导者寝食难安,它甚至触动了中国最高决策层的心扉。1994年,在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相关领导语重心长地讲道:“铜川市那个地方我去过,一片乌烟瘴气,那样严重污染的环境,不知道那里的干部群众是怎么生活工作的。”

如何解决好铜川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保持铜川市的经济繁荣,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民生工程摆在了陕西省和铜川市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的面前。

省市齐心的治污决战

铜川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合理,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差,不能达标排放,是该市大气污染的症结所在。2003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73亿标立方米,分别占全市排放量的97%和69%,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总量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自然降尘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川口地区水泥企业污染尤为突出,年排放粉尘达1.98万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30%。

为早日解决铜川市水泥企业污染问题,陕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铜川市水泥污染治理问题,多位上级领导都几次去铜川市调研,对铜川市水泥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陕西省环境保护厅也把铜川市环境污染问题列入全省“一山两水三大区块”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之一,集中力量,进行了治理攻坚。省环境保护厅厅长何发理经过考察调研后认为,铜川因煤建市,因煤兴城,除了煤矿就是水泥,这样单一的产业结构存在市场风险,环境污染问题也自然首当其冲。要实现铜川市再度崛起,要使铜川市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要使铜川市水泥产业走出困境,必须要用科学发展破解环境污染难题,做好优化产业结构这篇大文章。

推荐阅读:

大连:以环境革命提升城市竞争力

昆明市将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

专家:关注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哈尔滨通河县打造最适宜人居的园林生态之城[分页]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2003年铜川市委、市政府借鉴山东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会同省环保局向省政府编制上报了《铜川市水泥企业污染治理方案》。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李建国同志在铜川考察调研后提出了“省市统筹、限期改造、兼并重组,坚决关停”的十六字方针。贯彻这一方针,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煅烧、分散研磨”的工作思路和“三步走”治理策略迅速成型。即:1年内淘汰川口地区的水泥机立窑生产线,拆除立窑窑体;3年内210国道沿线的旋窑和机立窑粉尘排放浓度控制在100mg/m3以下;5年内铜川市所有水泥企业全面达到《实施方案》规定的排放标准。一场集中治理铜川市大气污染的联合战役就此展开。

集中力量抓重点,调整结构促减排。铜川市委、市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结构调整促节能减排为抓手,按照“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煅烧、分散研磨”的思路,至2008年底,全市所有落后的水泥窑都得以拆除关闭,累计拆除了24家企业的39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20万吨。就连当年号称亚洲第一的耀县水泥厂的4台25万吨湿法旋窑,也被夷为平地。水泥产业大市实现无立窑,使铜川市步入了全国水泥产业结构优化先进行列,极大地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在“关小”、“关立”的同时,优化升级铜川市水泥产业,发展大型环保型水泥生产线,先后投资10亿多元建成了秦岭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声威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以及建秦、东风等一批大型水泥粉磨站,使全市水泥生产能力由过去的400万吨提高到1100万吨,增长150%,比统筹治理前翻了一番多,而年粉尘排放总量反而大大减少,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依靠科技促发展,构筑循环产业链。煤炭、建材、铝冶炼是铜川市传统的主导产业,但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主要建立在资源消耗的增加上。为此,近年来铜川市摒弃因袭多年的“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的资源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把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着力点,依靠科技进步,着眼于资源的多层次转化增值,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煤渣用作水泥生产原料。

投资100亿的华能铜川电厂项目全部建成后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年消耗转化煤炭600多万吨,产生的100多万吨煤渣能够被铜川市的水泥企业作为生产原料全部消化,既节约了电厂的煤渣储运处理费用,又为以前到外地拉运煤渣的水泥企业降低了成本。

华能铜川电厂直供铝厂用电,使电解铝成本将大大降低。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大循环形成后,全市发电能力达到245万千瓦,年消耗转化煤炭近700万吨,实现了多层次转化增值,使铜川市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的大型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基地。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铜川市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煤渣用作水泥生产原料的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

培育典型促全面,“声威模式”显声威。铜川声威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市政府2004年从长三角招商引资的成功典范,也是铜川市上大关小、根治污染、做大做强、调整水泥产业结构的一个标板。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全自动化DCS集散型过程控制系统及QCX在线质量控制系统等多项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建成了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

铜川声威水泥公司的成功引进,大大提升了铜川建材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节能减排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实现了在水泥生产中“六节约两减少”,即节约耕地资源、节约矿产资源、节约运输成本、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人力、减少投入、减少污染排放。

企业对资源利用率达100%,生产每吨水泥可节电22度,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比同等规模的湿法窑节水50%以上,其一线生产工人仅是传统立窑生产线的1/20,管理人员是铜川市同等规模的水泥企业的1/5,仅节煤、节电、节水、节约运费四项费用,每吨熟料节约投资20多元,水泥生产的粉尘排放控制在30毫克/立方米左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废水实现了零排放。不仅如此,一期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每年可消耗当地电厂的粉煤灰等废资源6万多吨,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规范管理出实招,从严执法抓整治。陕西省政府授权铜川市政府对川口地区所有水泥下达限期治理、限期改造的决定,并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安装窑尾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对企业污染物排放实行监督性监测,监测结果在媒体上公布,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查管理机制。对连续监测抽查10次,有7次超标者或自动监测连续7天总体超标者,由铜川市环保局下达停产整治通知书。铜川市委、市政府责成市环境保护部门成立了水泥企业污染专项检查组,检查人员每天入厂巡视,随机进行监测,对超排偷排污染物的企业现场予以处罚,对污染严重企业派员驻厂监督整改,问题不解决,人员不离厂。

五年来,铜川市环保局结合国家环境保护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和《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活动,以210国道沿线和药王山周围水泥企业为重点,集中解决水泥企业超标排污问题。按照“一厂一策”的原则,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从原料入厂、物料运输、装卸、堆放到产品出厂等各个生产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通过持续不断加强治理,全市125家工业企业,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均在90%以上。

关注民生抓环保,综合治理显效益。烟尘污染是造成铜川市大气环境质量低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被国家列为二氧化硫控制区。铜川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了市区煤烟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在老市区进一步建设改煤区,推广脱硫煤和清洁能源水煤浆,在新区建设无煤区,大力推广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燃料。

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在新区建成了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牡丹园,种植各类牡丹百余种、10余万株,展示了城市新形象;同时,坚决杜绝引进污染项目,严格控制建筑密度,确保绿化面积达到35%以上。在老市区,严格“控建增绿”,实施了漆水河河滨景观综合改造工程,建设七个景区段,形成10万平方米水面、14.4万平方米绿地、13公里河堤景观道路,成为老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昔日卫星看不见,今朝铜川星满天”。2007年铜川市首次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表彰为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2008年以来,全市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连年超过330天。

每年冬至一过,一群群美丽的天鹅都会到铜川市的玉皇阁水库来越冬,对环境敏感度较高的天鹅一年比一年增多,成为大自然对这座资源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的印证。

推荐阅读:

大连:以环境革命提升城市竞争力

昆明市将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

专家:关注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哈尔滨通河县打造最适宜人居的园林生态之城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