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7日消息:西湖展示了1000多年来,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也体现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互容互渗,西湖是“天人合一的杰作”。
苏东坡曾经说过,“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确实,西湖,记载着杭州这座城市兴衰更替的历史缩影,如同它的根与魂。西湖展示了1000多年来,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也体现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互容互渗,如同西湖申遗的规划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说的,西湖就是“天人合一的杰作”。
杭州早在1999年就开始启动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的准备。从2002年开始,杭州市实施对西湖的综合保护整治工程。从开放西湖南线、雷峰塔、万松书院“一带两点”景区,到两堤三岛的修缮、组建西湖学研究院等。每年,杭州都不遗余力地对西湖进行综合保护,共修缮、恢复、重建了近200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得西湖“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全景之梦得以实现,并免费开放新增景区、公园,成为全国唯一不设门票的5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因为历史原因和城市的发展,西湖周边有很多触目的建筑物。为保护西湖生态,杭州拆除了西湖周边近60万平方米违法及有碍观瞻的建筑,外迁单位260多家,外迁住户2700多户,西湖景区常住人口减少了7000余人。
这些行动,无不说明了杭州保护西湖的决心。经过多年努力,西湖终于在昨晚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在法国巴黎接受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审批。此外,《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已列入了杭州市今年的立法计划。确实,如何保护好西湖的景观和文化,使得它的价值一直延续下去,是摆在申遗结束后的重要命题。
对话
黄滋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
郑卫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
1999年杭州市政府宣布将为西湖“申遗”。12年过去了,为申遗,西湖作了哪些修缮和整治?申遗成功后,西湖如何实现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延续和保护?早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从一开始就参与申遗工作并设计了“西湖十景”修复方案的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以及对西湖景区城市规划做过专题调研的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郑卫。
西湖体现了“中国山水美学”的经典
东方早报:与世界上其他申请的文化景观相比,西湖整个范围都被城市包围。
黄滋:西湖有非常厚重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内涵,完全符合世界文化景观的定义。世界文化遗产操作指南中有6项标准,只需达到其中任1项,就具备申报条件。西湖符合了其中的4条,它是人跟自然不断互动的结果。世界上比西湖美丽的湖泊非常多,但像西湖这样在1000多年的持续演变中,还一直与人、与城市、与社会不断互相影响,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的景观并不多。西湖的两堤三岛、西湖十景都很完整,而且对当时和现在的建筑、规划、景观设计方面产生过并还在产生重大影响。它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
郑卫:西湖的最大特色在于蕴含了浓厚的中国文化与传统。西湖的山水、建筑景观与历史文化有机交融在一起,可以说,西湖集萃了园艺、美学、诗词等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要素,是“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作品。“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特点,使西湖与城市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湖的自然山水因杭州城市的历史人文而增色。杭州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赋予西湖以新的内涵。
记者:中国文化讲求意会,而西湖的美更多是一种意境美,如何让外国人体会这种中国山水美?
黄滋:文化景观遗产,确实跟其他东西有很大的概念差异,它更注重的是内涵。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园艺、绘画、诗词、意境一体的创造物,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因此,此次申遗的重点也是如何把这些解读给世界。申报文本的表述很重要。
整治以“最小干预”为原则,首先缓解交通压力
记者:近10年,杭州市政府一直在对西湖进行综合保护和整治。西湖周边的建筑与道路都进行了一些调整,很多现代的材料、植被、花坛等都进行了改造和替换。
黄滋:最困难的是怎么解决西湖的历史真实性和现代城市功能的关系并兼顾两者,在展现西湖真实一面的同时,让每个游客享受到这种文化遗产的魅力。
事实上,西湖十景至今保存得很完整,而且它有名、有景、有地点、有意境,它的景也反映了各个季节甚至昼夜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它被广为传播,它是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和地方大型园林设计时的模仿对象,这些园林的某个局部,都能看到西湖的影子。如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日本、韩国等都有仿造西湖十景的景观。在文学、绘画中也对西湖十景有很多丰富的表达。
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花了两年多时间对西湖十景的整治进行了设计。我们在整治中,首先研究的是西湖十景的真实性和它在演变过程中的变化。西湖十景始发于南宋期间,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有机积累、更新之后,最终在清朝的康熙、乾隆时期达到了全盛风貌,所以这次修缮以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行宫图为蓝本,尽量恢复景观的历史原貌,既考虑历史真实性,又考虑当代西湖与人的关系,按最小干预原则进行整治、修缮。去掉现代公园的一些表现手法,比如几何形的花坛、道路铺装的机理变化等。
周边也进行了整理,像楼外楼、西泠饭店等。但总体来说,西湖周边的植物和景观还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包括植物也还是原来的品种。
郑卫:去年编制的《杭州市西湖东岸城市景观提升工程规划》,修复西湖东岸轮廓线。以湖心亭为圆心,分10个高层簇群,由近及远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同时不影响城市天际线。从西湖一直延伸到钱塘江,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
因为历史原因,西湖周边有很多属于不同单位的建筑物。而且开发商也都喜欢在西湖旁盖房子,湖景房是杭州地段最好、市价最高的房子。政府也拆除了不少破坏西湖整体面貌的建筑物。
记者:西湖地处主城区,每天早晚高峰,住在城西的50万人中有很多要通过景区往返于城东、城南,给西湖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申遗成功后,从城市规划上应该作何种布局来缓解这种交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申遗成功后,可能带来大量的游客,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压力。
黄滋:除了解决过境交通的问题外,还要控制周边的建筑,防止对西湖空间上的侵蚀。另一方面要控制人流,通过对遗产点的管理与监测和立法等措施来保护西湖。
郑卫:西湖景区是杭州的重要交通通道,交通是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机动车除了带来废气污染,还对西湖游憩空间产生了不良影响。现在政府已经采取了周末单双号限行的措施,但远远不够。
目前经过西湖景区的交通主要是通勤交通。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公交网络的建设,通过公共交通的整合提高利用公共交通的出行和换乘率。另一方面要通过不同区域空间功能的综合发展。现在生活区和工作区彻底分离,这种做法是上世纪初期针对城市中发展重污染工业的情况,而现在很多单位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统筹规划,可以适当平衡土地功能,丰富一片区域内各种服务,提高片区的活力,市民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吃穿住行玩,这样出行率也会大幅降低,对交通的压力就会减少。
至于游客量增加带来的问题。首先,景区交通应建立公交优先的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公交车、水上巴士等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结合各景点的客流量分析,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建立合理的公共交通体系。其次,在景区道路的路权分配上,要落实公交路权优先,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空间保障。
传承西湖文化关键是人
记者:如果西湖申遗成功。接下去要做的最重要的是什么?之前国内很多景点都因为申遗成功而提高了知名度,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也对申遗地进行了再度开发。如何提高西湖文化遗产的管理能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黄滋:地方政府要对西湖进行立法保护,检测环境变化。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人的意识。遗产地申遗,当地居民对遗产地的认知度也是考量的内容。让每个老百姓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和不自觉地维护它。同时,更加了解西湖,认识西湖,让西湖的保护更规范化、制度化,让西湖延续传承下去,关键还是人。
郑卫:首先,进行旅游的环境容量分析,制定科学的旅游环境容量指标。建立西湖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发布系统,使游客能及时了解景区的拥挤程度,进行游线调整,这样,就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其次,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旅游景区,起到分流游客的效果,缓解西湖景区压力。
推荐阅读: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