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拜泉绿色产业借生态优势直上

2011年08月08日 10:48齐齐哈尔日报 陈莉

中国园林网8月8日消息:离开优良生态环境的支撑,绿色产业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想发展高起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必须先把生态环境打造好。拜泉人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在生态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达成了这一共识,并把想法变成了现实。

40多年前,拜泉县山秃水少,人们为向土地要效益,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用生态环境的恶化,换来了短暂的发展。渐渐地,他们发现了牺牲生态环境带来的短暂发展,只能是饮鸠止渴、舍本逐末。

面对身边频发的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百姓贫穷的困境,拜泉县几届县委班子在面对生态与发展的问题上,逐渐达成了共识,吹响了植树种草、改良生态的集结号。

30多年来,拜泉人工林面积达到了123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了22.7%,成为全省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县”。22.7%的森林覆被率,不仅使拜泉成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而且使拜泉有了“周边大旱,拜泉小旱,周边小旱,拜泉不旱”的小气候,生态使拜泉成了发展绿色产业的风水宝地。

生态恢复后的拜泉碧波荡漾,不仅让人心旷神怡,而且成了全县人民的巨大财富。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正在借助生态环境的优势,成为拜泉县域经济的新生力量。

有了生态的支撑,拜泉县的绿色产业扶摇直上。光凭绿色产业一项,拜泉县农民每年就能增加收入2亿元。

渐渐地,拥有365万亩耕地的拜泉县,发展绿色产业的耕地面积达到了110万亩。不仅拜泉县的绿色产业形成了万人皆知的大品牌,而且各乡镇的绿色产业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子品牌:丰产乡的红谷子、礼让村的鸭稻米、三道镇的葱蒜、长久村的黏玉米、兴国乡的西红柿、大众乡的香瓜……

每年7月末10月初,黏玉米收获季节,拜泉县城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推自行车卖黏玉米的长久村村民。走进长久村,村民赵昆山夫妇正在准备烀黏玉米。已经到了黏玉米的收获季节,天天半夜12点就起床烀黏玉米,凌晨3点就开始出发,到县城沿街叫卖了。黏玉米烀熟了卖,亩效益达到3000多元。家里的90多平方米砖房和电动三轮车,都是托了黏玉米的福。全村2500亩黏玉米,连批发带零售,每年带来300多万元的收益。

告别了长久村的玉米香,记者来到了丰产乡礼让村,看到了鸿翔亨利米业集团的鸭稻米生产基地。

何为鸭稻米?总经理张洪利告诉记者,眼前这一大片稻田有2000多亩,全都是不施肥、不用农药和除草剂的,种出的大米是高档有机食品。

记者看到一大群鸭子,嘎嘎叫着,在稻田里纵横穿梭,很快将稻田里刚萌生的草芽踩得无影无踪。在稻田的水里吃饱喝足之后,鸭子们的粪便留在稻田里,成了稻田唯一的肥料。

记者恍然大悟,原来,鸭稻米是用鸭子锄草,鸭粪作肥的水稻打出来的米。1公斤稻子虽只能出7、8两米,但由于良好的品质,每公斤鸭稻米能卖到180元,堪称大米里的贵族。

拜泉的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和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的优势,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最得天独厚优势。近几年,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今年种的绿色食品达到110万亩,有40万亩玉米、28万吨大豆、15万亩甜菜、15万亩土豆、3万吨杂粮、5万亩葵花、4万亩水稻。

在拜泉,记者明白了拜泉发展绿色产业厚积薄发的大智慧。拜泉的绿色产业,正站在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的高起点上厚积薄发,并依托其不断增加的生态优势,实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推荐阅读:

北京:花卉产业也连锁经营 加盟发展

张建民:引领花卉生产倡导花卉消费 推进花卉产业发展

大连:普兰店市将打造全国花卉产业三大中心

大连:1600多位花卉客商考察1300多个品种

(来源:齐齐哈尔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