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生态林业“孵育”南粤绿色明珠

2011年09月23日 09:49河源日报黄赞福

广东:生态林业“孵育”南粤绿色明珠

中国园林网9月23日消息:核心阅读

素有“南国生物宝库”之称的河源,保存着完好的原始森林,动植物种类繁多。71.2%的森林覆盖率,稳居广东第一。

2007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从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长远角度出发,作出了“三个暂停”(暂停速生桉种植、暂停木材加工企业审批、暂停新丰江库区环湖公路建设)的决定。“十一五”时期,全市森林覆盖率由69.7%增至71.2%。

2008年以来,河源林业生态建设在全省实现了“三个率先”,即率先在全省实施并完成林业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实行森林防火问责制、率先在全省全面实施封山育林。“三个率先”使河源林业工作走在了全省林业工作的前列,“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积累了经验”。

2010年,国家、省、市投入我市林业生态建设资金达4.1亿元,创下了建市以来的历史新高,有力保障了我市重点生态工程和林业生态市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林业生态建设是河源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年7月5日,市委书记陈建华到市林业局调研时指出,要以规范速生桉管理为抓手,以赶上井冈山的林业生态为目标,咬紧牙关、努力十年,全面实现林业生态市和林业生态发展示范区的创建目标。

市长彭建文指出,要树立“大林业、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着力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使河源的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葱翠的蕨叶,挺拔的“树干”,遥看团团如巨伞。

穿梭在桂山浓密的森林中,幸运的人或许会见到这种神秘的“树”——桫椤。

看似是树,实是蕨的桫椤,曾经是恐龙最喜欢吃的食物。这种世上唯一幸存的木本蕨类是无价之宝,我国把它列为一级珍稀濒危植物。学术界一直迷惑于它凭怎样的“本领”逃过了地球第四纪冰川的浩劫,而它却惬意地生活在河源的桂山、九连山等原始森林中,有的甚至长到了6米至7米高的“大树”。

桫椤是河源森林中的另类,让人惊奇。素有“南国生物宝库”之称的河源,保存着完好的原始森林,动植物种类繁多。71.2%的森林覆盖率,稳居广东第一。市委书记陈建华曾说,东江之水林中来,新鲜空气还是林中来。一流的森林为河源带来了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造就了最亮眼的城市名片——万绿河源。

谋划

“1号文件”坚持林业生态优先

9月初,河源一个由市政府分管林业工作的领导为组长,市委政研室,以及财政、发改、法制等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市林业局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市属国营林场场长、各县区分管林业工作的负责人,县林业局和新丰江林管局局长等为成员的参观考察团一行近40人前往井冈山市“取经”,学习其林业生态建设的先进经验。

这个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参观考察团,“学成”归来,收获颇丰,“奋斗10年,让河源林业生态赶上井冈山”的信心更足了。

地处东江上游、辖内有两大水库的河源,生态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上游的树种不好,下游的水就不会清。“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提出后,河源有了实际的行动。2007年6月,河源叫停了速生丰产林生产。2008年1月4日,河源市委、市政府以当年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突出地位,在经济建设中赋予林业基础地位。《决定》提出到2015年全市五县一区建成林业生态县,全面实现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市的目标。《决定》提出后,各地纷纷行动,源城、东源、连平、紫金4个县区先后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

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市对生态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封山育林作为保护森林资源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便成了建设林业生态市(县)的必然选择。为强力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10月15日又出台《关于实施封山育林推进林业生态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通过落实“封、育、管、造”等措施,到2014年全市全封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一、二类生态公益林比例提高到80%,封育区植被明显增加,林分质量显著提高,逐步建立起结构稳定、功能强大、效益明显的森林植被体系。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十一五”时期,我市的林业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森林面积由1593万亩增至1628万亩,森林蓄积量由3977.9万立方米增至477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69.7%增至71.2%,林业年产值由25亿元增至35亿元。我市在2010年4月省政府组织的2009年度全省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荣获第二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10年9月8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率队到我市检查调研林改工作时用“机制活了、小树多了”来充分肯定了我市近几年来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盛赞我市林业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作出了贡献。

发展

防火造林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时下正值9月,是我市“森林防火宣传月”,全市林业系统的干部职工也到了最为“紧张”的时刻,管住“一把火”成了林业部门的重中之重。

1985年,广东提出“5年消灭荒山、10年绿化广东”,而实际上,河源早在1993年就已经绿化达标。林子大了,防火的压力自然也就大了。

如何防火,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市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实行问责制,用制度“防火”。2009年4月,我市印发《关于对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问责制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当地森林防火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直接负责人。《通知》制定了相当严厉的问责制度。从野外火源管理、信息报送、组织扑救、案件查处4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问责标准。问责制实施后,因为山火,当年就有东源、源城、和平、龙川4个县区对发生森林火灾的责任单位和领导进行了工作问责。

推荐阅读:

跳出“木头经济”圈——兖州发展特色林业素描

云南怒江州生态化产业建设实现林业产值2.7亿元

现代林业园浙版“聚宝盆”

中俄林业迈向全方位合作 [分页]

管住“一把火”只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的一方面,大力开展灭荒造林、加强资源培育,才是我市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手段。《关于实施封山育林推进林业生态市的意见》硬性规定,从2008年起至2012年,市财政将在前一年安排造林专项资金总量的基础上,每年递增安排20%的资金,用于补助县区造林灭荒;每个县区今年安排200万元,以后每年递增20%的资金,专项用于宜林荒山造林绿化,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长久有效的资金保障。

有了资金的支持,造林的劲头更足了。每年的植树节,全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带头参加。公路、国道、省道、铁路、县乡道、城市出口及旅游沿线,能植树的地方一个都不放过,这既为增加森林覆盖率,也增添了景观,逐步形成了贯通城乡的绿色通道网络。“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56.3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2.29万亩,迹地更新32.38万亩,低产林改造101.67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111.96万亩。

生态公益林是生态屏障的稳定器。2010年河源森林面积达到1628万亩,其中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就达800.37万亩。对此,我市多管齐下,集中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做好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构建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

未来

没有句号的林业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如何使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永保生机,河源的经验是改革体制机制,激活原动力。

2008年《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市的决定》作出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快创建林业生态市”的决策后,当年在全省没有统一的具体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敢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克服等待、依赖思想,出台了《关于我市林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河源市直属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率先在全省拉开了全面实施林业体制改革的大旗。

经过艰难的阵痛,全市五县一区及市属6个国有林场现已全面顺利完成改革任务。改革后,职工工资及办公经费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扭转了以前靠砍木养林、养人的状况,为加快林业生态市建设和实现生态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全面实施林业体制改革是河源的自选动作,那么在进行集体林权制改革的规定动作中,河源也完成得相当出色。我市纳入林改的集体林地面积有1615.9万亩,涉及58.2万户农户。2009年10月,我市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制定方案科学、推进措施有力、督查指导到位,2010年年底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主体改革任务。目前,全市已发林权证1507万亩,发证率达93.3%;全市已发股权证412.5万亩,发证率达92.3%。今年8月3日召开的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目标倒逼”机制推进林改,确保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全市林改任务。

体制改革的成功使得林业生态更显勃勃生机。“河源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老百姓享受着绿色”是河源给省林业局局长张育文的印象。今年4月11日,张育文在河源考察时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亮点在河源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河源并不满足。一个为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的计划已经形成,那就是“五大绿色工程”,即封山育林工程、森林围路(城)工程、树木园林业科普工程、珍贵树种致富工程、高山油茶种植发展工程。值得一提的是,高山油茶种植发展工程的实施,将促进我市林业产业科学发展,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增强林业效益,增加林农收入。

生态建设永无止境。这些年,河源飞速发展,工业在提速、企业在增多、城市在变大……似乎一切都在变。但不变的绿水青山正在把这颗南粤大地上的绿明珠装扮得越来越璀璨。

相关链接·名词解释

“三个暂停”

2007年6月6日,市委书记陈建华主持召开党政班子联席会议,从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长远角度出发,作出了“三个暂停”的决定,即暂停速生桉种植、暂停木材加工企业审批、暂停新丰江库区环湖公路建设。

“三个暂停”实施以来,全市木材加工厂从2300多家减少到219家,源城区、东源县、新丰江林库区和6个市属国有林场从2008年起连续3年实行天然林“零采伐”,全市冻结了1105个非林区重点村天然林采伐指标。“十一五”时期,全市森林面积由1593万亩增至1628万亩,森林蓄积量由3977.9万立方米增至477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69.7%增至71.2%。

“三个率先”

“三个率先”即率先在全省实施并完成林业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实行森林防火问责制、率先在全省全面实施封山育林。

2008年9月以来,我市筹资6亿元率先在全省全面实施林业体制改革,全市五县一区(含新丰江林管局)和6个市属国有林场林业体制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林业管理的体制问题和职工的后顾之忧,林业工作全面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09年4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森林防火问责制,对野外火源管理、信息报送、火灾扑救、案件查处等4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各县区参照市出台的问责制认真制定对所属部门及镇村的森林防火工作问责制,目前全市6个县区均出台了森林防火问责制,94个乡镇也相应出台了对村一级的森林防火问责制。

2009年10月,我市率先在全省出台全面封山育林实施意见,决定对全市1000多万亩林地分别实行全封山、半封山、轮封山,规定全市除了经市政府认定的146个重点林区村(指126个商品成熟林蓄积量超过1万立方米重点林区村和20个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于林业的纯林区村)外,其它1105个村5年内实行封山,不准砍伐天然林。

网友声音

 “如来神掌”:万绿湖,河源的生态明珠。说起生态,说白了就是天蓝、水净、空气新。希望河源的生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好。

“张三丰”:要想科学发展,就不能走平常路。河源经济虽小、财政虽穷,但理想远大、志气不短。因为重视环保和生态,河源损失了一些经济利益,但将来肯定有更大的“实惠”在等着河源。

推荐阅读:

跳出“木头经济”圈——兖州发展特色林业素描

云南怒江州生态化产业建设实现林业产值2.7亿元

现代林业园浙版“聚宝盆”

中俄林业迈向全方位合作

(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