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26日消息:盂县梁家寨大崔家庄村,紧邻著名的彭真渠。渠以“彭真”为名,自然与彭真有关。1941年,晋察冀边区政府领导抗日根据地人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当时北方分局书记彭真同志批准拨米30000斤,资助群众开山修渠。经过5年艰苦努力,终于建成此渠。渠全长25华里,渠深1.5米,宽1米。渠水源于滹沱河,流量大,能灌溉1200余亩农田。当地群众为感激彭真同志和边区政府的关怀,遂将渠命名为“彭真渠”。
彭真渠滋润着这一方水土,也让这里的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0月22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大崔家庄的农民靠种树苗过上了好日子。
大崔家庄距离山西与河北的省界仅5公里,是阳泉最北面的一个村。10年前,村民们种着520亩水浇地,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全村192户、583口人,其中100多名年轻人和壮汉外出打工或跑运输,村里只剩300多名老人、妇女和儿童。
今年68岁的村支书崔锦明,从24岁起就当上了村长,后来当上了村支书,一干就是40多年。对于村里的情况,崔锦明如数家珍:“俺村是1960年从彭真渠引过来的水,灌溉着村里的水浇地。村民们种的都是玉米和土豆,全年下来,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根本没有什么闲钱。”咋能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2003年,崔锦明跑到周边省份取经,几天后抱回一袋东西,村民们一看,竟是一袋柏树苗。看着大伙沮丧的表情,崔锦明解释:“别看是些普通的树苗,咱村发展全靠这哩!咱现在种一亩玉米,顶多一年能收入1200元,可要是种上这树苗,虽然种植时间长点,3年才能卖,可按每亩地栽8000株算,每株能卖20元,那一亩地能收16万元,平均每年有5万多元,除去成本,起码有4万元利润。”说干就干。崔锦明从村民手中租了300多亩地,建起15个苗圃,种了侧柏、国槐等经济林木,销售也由村里负责,同时40多名村民到苗圃上班。
45岁的村民崔爱蜂,在苗圃上班已有好几年,她说:“以前俺们两口子种着两亩多地玉米,年收入才2000多元。2003年,俺家那口子开始当矿工,每月能挣三四千;俺现在在苗圃上班,每月能挣千把块,除了冬季苗圃休息4个月,俺家年收入超过50000元,这样的水平在村里算中等偏上。”2003年,崔爱蜂一家拆掉了祖辈留下的石窑洞,花六七万元盖起了8间宽敞明亮的新房。崔爱蜂感慨:“现在收入增加了,花钱也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家里买了冰箱、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推行‘家电下乡’政策时买的。”
此外,一些村民在临近公路边开了一溜饭店,安置了20多人就业;有村民建起了农家乐或修车部;有村民买了大车跑货运,村里还有20多辆三轮车、五轮车从事短途运输。用崔锦明的话说:“除了老人和孩子,现在村里没闲人。”说起村里的变化,崔锦明说:“10年前,七成以上的村民住土坯房,如今九成以上的村民都住上新房。村里有钱了,盖起了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村级文化站、图书室、活动室也一应俱全。10年前,俺村的年人均收入是1300多元,如今是4700多元,翻了两番还多。”
推荐阅读:
(来源: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