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5日消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热议频率颇高的词汇,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广东,对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更是将“生态立省”写入大会报告中。
事实上,广东已把生态建设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新一轮绿化广东已于去年正式开启。回顾过去5年,整个南粤大地发生了一场深刻的“绿变”: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1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600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5年增长200%多,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
理念转变:绿化广东打造优美林相
11月13日,省政府在梅州召开三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会议要求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大力推进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广东、幸福广东。
三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分别是,生态景观林带工程、森林碳汇工程和森林进城围城工程,这是新一轮绿化广东的主体内容和生态建设的抓手。
“三大生态工程的开展,标志着广东生态建设在理念和行动上均有了很大突破。与过去所不同的是,新一轮绿化广东,更注重打造优美林相,注重生态质量的提升,而不单纯是追求数量的增长。”关注广东林业的专家告诉记者。
以森林碳汇工程为例,该工程着眼于创建全国生态建设强省,消灭现有的500万亩宜林荒山,改造1000万亩疏残林、纯松林和布局不合理的桉树林,实现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体的混交林全省覆盖。森林碳汇工程总投资66.5亿元,今年已备耕297万亩,完成建设298万亩,占年度造林计划的85.1%。
“如果说过去消灭荒山、植树造林是森林量的增长,现在则要在质量上有新的提高。”省林业厅厅长张育文指出,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等工程,广东将努力打造全国最好的林相,加快推进绿化美化生态化。
据张育文介绍,当前广东林业正在努力加快实现五大“转变”: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经营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由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单一行政手段向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机制创新:财政补偿社会共建共享
近年来,广东林业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绿色发展之路:以政府财政补偿为杠杆,发动全民参与,让老百姓共建共享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成果。
每年3月,省绿委、省林业厅都要在全省组织“共建绿色家园,共享幸福广东”主题植树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共10次参加植树,带动全省干部群众踊跃参与。近6年来,全省累计参加义务植树1.79亿人次,植树5.82亿株。
让广大林农富裕起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根本目的。省长朱小丹强调,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广东林业的大发展,做一篇林业的大文章。
在林业经营上,广东实现了分类经营的重大变革,建立健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从1999年起,我省开始对省级生态公益林实施效益补偿,今年更是把标准从2008年的每亩10元提升至18元。1998年—2012年,累计下达省级以上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超过80亿元,惠及人口2649.7万人,1369个村集体得到补偿资金超过3万元。
今年5月,广东省正式出台《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从今年起,省财政将每年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资金,对生态地区给予补偿和激励。据省财政厅初步测算,今年平均每个生态功能区市县可获得约4000万元的一般转移支付,比非生态区平均多获得2000万元。
“这笔生态补偿,对我们生态功能区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乳源县副县长林军说,“今年,我们大约可以获得4000万元的补偿资金,2011年我们县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为3.43亿元,生态补偿相当于一下子为乳源增加逾10%的财政收入!”
就在前不久,省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再唯GDP为评价标准,而是生态保护得越好、财政奖励越多,省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补偿与其生态保护成效挂钩。
同时,在产权制度上,广东正在开展一项可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媲美的大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其核心是明晰产权,还权、还山、还利于民。从2007年开始试点,到2011年底,已基本完成林改任务。
推荐阅读:
[分页]
措施给力:生态工程构筑绿色屏障
2011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筑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贯彻总书记指示,我省出台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计划全省启动建设23条、1万公里、805万亩生态景观林带。生态景观林带直接投资56亿元,目前,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已完成里程2468公里,占年度任务的90.7%。
今年以来,我省明确以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三大重点生态工程为核心,引领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面提升生态建设质量。
为确保顺利推进我省三大重点生态工程,在考核机制上亦有“大手笔”。省政府与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省长朱小丹、副省长刘昆亲自挂点督办重点地区的宜林荒山消灭工作。省政府还加强工作考核,制定考核办法,对工作不力的采取“提醒注意”、出示“黄牌”、“红牌”等措施,确保工作落实。
同时,一道道“绿色长城”围绕广东沿海延绵伸展。作为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沿海地区常年受到台风的袭击,而防护林这道总长达2797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固堤防沙化、抵御台风上保护了无数村庄农舍,守护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向大海要森林,建设和保护红树林是广东省生态建设的又一力作。全省现有红树林地面积达到全国红树林地总面积的46.8%。到红树林去体验生态,成了人们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
此外,全省先后启动实施了林分改造、水源涵养林、绿色通道及城市林业、粤北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安全屏障框架基本建成,初步构筑起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投入空前:生态建设列入民生工程
近5年来,全省各地市对城市绿化、生态建设的重视和投入资金力度空前:城市森林建设被纳入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各地纷纷把生态工程列入重要民生工程或政府“十件实事”之中。
广州把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首善之区、优化城市环境有力举措,实施了投资上百亿、规模宏大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率先建成了我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深圳市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生态风景林”和迎大运绿化工程;佛山市投入30多亿元,开展“三年促变、绿地佛山”和“四季花城”活动;东莞近年来投入30亿元建成了15个森林公园,且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
惠州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千村家园绿化”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绿化、美化全市1000个行政村。目前,已创建省级万村绿示范点、千村家园绿化示范点318个,完成村庄风景林造林9.39万亩,村道绿化983公里。
同时,许多市、县建立了林权登记、交易服务管理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全省农民涉林收入较林改前增加372亿元,人均涉林收入由2009年的936元增加到2011年的1792元,增幅达91.4%。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省财政大力支持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并首次引进竞争性分配森林碳汇建设奖补资金,及时高效拨付生态景观林带补助资金3亿元、森林碳汇奖补资金6亿元,带动各地配套投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资金15.6亿元、投入森林碳汇建设资金2.72亿元。
梅州:“绿色”是最好的城市名片
在今年广东省首次发布的幸福指数排名中,梅州主客观评价指标得分均列粤东西北各地市之首。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梅州何以成为粤东西北“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专家分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梅州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梅州坚持绿色崛起,把“绿满梅州”大行动与实施省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珠三角森林进城围城三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如今,“绿色”已成为梅州最好的名片。
过去5年来,梅州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从2007年的68%提高到71.79%,林地绿化率提高到93.32%。二是林分质量明显提高,五年来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2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从3298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3996万立方米,增长21.17%。三是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显著提高,一、二类林率从57.2%提高到65.6%;四是林业基础建设全面夯实。自然保护区总数达51个,其中省级6个;森林公园70个,其中国家森林公园达到4个。创建了2个“全国绿化模范县”,5个“省林业生态县”、46个市级生态镇、794个生态村。五是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进一步扩大,从619万亩扩大到744万亩。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