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6日消息: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宋波在导师孙航研究员的指导下,解释了高山植物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实现成功繁殖这一问题。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生态学》。
据宋波介绍,全球高山地区虽然具有恶劣的环境,如生长季节短、低温、强降水、强紫外辐射等, 却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面对这些胁迫因子,高山植物进化出的高度特化结构,如温室结构、绵毛结构等,受到广大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关注。但是,目前研究人员尚未系统理解这些特化结构的进化适应机制。
“我们研究了喜马拉雅温室植物的典型代表――塔黄,探讨了其特化结构苞片的进化适应机制。”宋波说,研究发现,苞片能增加繁殖器官的温度,促进花粉在低温环境下快速萌发,促进受精;苞片能阻挡大部分紫外辐射和雨水对花粉的冲刷,保护花粉不受高山上强太阳辐射和强降水的伤害;苞片能显著增加传粉昆虫的拜访次数;此外,苞片还能促进受精胚珠的发育,提高坐果率、降低败育率、增加种子重量和萌发率。
同时,虽然苞片的存在也导致更多的种子被传粉昆虫幼虫寄生,增加了繁殖成本,但是,宋波认为,通过成本利益分析,与其繁殖贡献相比,苞片造成的种子寄生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塔黄的苞片在花期和果期均能显著提高植物的繁殖适合度,是适应高山上各种非生物胁迫因子和增加传粉成功选择压力的结果。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