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13日消息:天空中传来清亮、悦耳的啼鸣,一群又一群美丽的“天使”飘然而至,在平静的湖边尽情地嬉戏……进入2012年11月,世界上唯一的一种高原鹤类黑颈鹤又回到云南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工作人员在大海子湿地监测点发现,每天中午都有200只左右的黑颈鹤,到越冬食物源基地里觅食。食物源补充基地是大山包保护区利用国家湿地保护补助项目等资金为黑颈鹤安全越冬而修建的,主要在黑颈鹤夜宿地周边农地上种植黑颈鹤喜食的土豆、萝卜、燕麦等农作物。一方面有效解决越冬黑颈鹤的食物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减轻黑颈鹤对周围农地春耕种苗的破坏。
被誉为黑颈鹤故乡的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2010年首批获得国家湿地保护补助项目资金,通过3年的建设,保护区管理能力和科研监测能力得到提升,黑颈鹤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无不展现出中央财政支持湿地保护的巨大价值和综合效益。
2010年,为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能力,在国家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工程的基础上,政策再度给力。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加速湿地保护步伐。
记者日前从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了解到,把湿地保护纳入国家建设体系和公益事业,是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财政专项”作为一种新增的投入机制,是我国认真履行湿地保护、生态恢复承诺的重要行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如何把好的政策用好是一个责任问题。上到国家层面下到各项目点单位积极建立规范管理机制,强化科技支撑,项目建设3年来初见成效。
规范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
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政策的指向非常明确,主要用于湿地监控、监测设备购置和湿地生态恢复等。各地在项目建设中,高度关注项目资金使用中“准”和“实”的问题,毕竟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规范化管理是项目落到实处的关键。
2010年、2011年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连续出台了《湿地保护补助工作实施意见》、《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项目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此引领下,各项目点单位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专门机构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或湿地公园管委会主任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了由计财、湿地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办公室。高质量完成项目方案制订、建设、资金管理、档案,管理、资料汇编等各项工作,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有关科室为成员的工程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进度及资金使用安全等工作,保证在项目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全面完成任务。他们积极沟通,争取所在地东营市政府对项目实施高度重视,投资1200万元资金用于项目的配套建设,为探索黄河口湿地恢复提供模式和样板。
为了保证资金花到实处,并产生高成效,各项目单位都建立完整的监管审计体系,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有的还出台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项目资金专户,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在项目建设中,各项目单位均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政府集中统一采购设备,并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规范使用补贴资金的同时,还加强生产成本管理,逐项分解成本,细化、量化到每个生产环节,杜绝了成本浪费。他们还定期召开补贴资金财务运用分析会,分析财务状况,及时掌握了项目进度,有力地促进了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和高效。
综合管理机制的建设,使补贴政策威力不折不扣地体现,充分发挥了资金补助湿地保护工作的效力。
科技支撑:项目建设亮点频出
各地在高度重视把钱花到实处的同时,他们努力做到让钱真正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湿地保护补助项目方案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黑龙江、山东、云南、上海、湖北、江苏等省(市)创新工作方法,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取得了新的成绩和经验。
决策部门在批准可行性报告前,注意征求各方意见,进行项目评估,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项目,避免了“拍脑袋”的项目出现。
各项目单位力求依托自身特点,在可操作性下功夫。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有资质的山东省新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编写了项目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植被恢复,探索性开展生物护坡、鸟类繁殖岛和生态补水及水位控制工程,着眼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湿地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国家补助资金的综合效益。
云南省大山包拉市海湿地为使保护补助资金项目技术报告更科学,他们于2010年请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为技术支持单位,项目监测与实施同步,用科学的数据说明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的使用成效,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2012年3月1日,他们顺利通过云南省林业厅组织的验收。
为加快实施安徽省安庆沿江水禽自然保护区2011年湿地保护补助项目,日前,安庆市林业局与安庆师范学院签订了“安庆沿江水禽自然保护区湿地监测项目”合同,充分利用本地专家的优势,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的科技支撑作用,共同把湿地监测项目做好。
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洪湖生态恢复工程中,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都签订了中长期的科技合作协议。依托科研单位作为技术支撑,把握规划设计、技术咨询、监测评估、总结验收等各个环节。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来洪湖进行水质、水草、水鸟等调查,及时掌握洪湖湿地资源环境变化动态,为生态恢复和科技管理提供了决策信息。2011年,洪湖发生特大干旱,保护区与科研单位一起,及时调查掌握旱情变化,分析原因,调查损失,提出恢复措施,使保护区在短短2年时间内,恢复了野生莲面积3万亩,沉水植物面积达30多万亩,核心区水质达到类标准,大大超过了预期目标。将专家认为洪湖生态恢复需要5年-10年的论断推翻,有望提前3年-5年时间完全恢复。
湿地保护:把和谐带给人间
“江苏溱湖湿地保护工程完成后,将有效改善溱湖地区6000亩范围内水质,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和统一,大大改善溱湖生态环境,同时为宣传湿地功能、知识、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平台。溱潼会船、绿院垂槐、鹿鸣楼等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迹与自然景观融合,将使溱湖更增生态旅游价值,促进旅游业发展。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流入,禁止含磷化学用品的使用,将为溱湖及周边地区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发展竞争力。项目实施,还可直接解决90名、间接带动210名当地居民的就业。”说到湿地保护补助项目成效,江苏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滔滔不绝。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只是有效利用湿地保护补助项目的一例。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广东、山东和黑龙江省每年分别安排3000万元、2000万元和1000万元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2010年-2011年苏州市共计安排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000多万元,极大提升了基层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工程纷纷运用湿地保护补助资金,聘用管护人员、配备巡护设施设备、进行围栏和巡护道路建设,加强了湿地保护的力量,提高了湿地保护的能力。项目资金还广泛用于生态补水、河道疏通、植被恢复、栖息地改造等措施,促进了退化湿地的恢复,改善了水质和动物生境,恢复了鸟类、鱼类等资源,使湿地保护和恢复的进程大大加快。
黑龙江三江国际重要湿地,在中央保护补助资金到位之前,先行垫付资金,填平排水渠和围堰18条,聘用管护人员60人。
江西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补助项目,已完成聘用管护人员45人,并划分了管护责任区。洪湖国际重要湿地补助项目,已聘用管护人员32人,通过水花生打捞粉碎清理,栽植芦苇、野莲、黄丝草、聚草、菱角等,完成湿地植被恢复150公顷。
江苏大丰麋鹿国际重要湿地补助项目,恢复饲草、芦苇湿地植物53公顷,互花米草治理167公顷。
吉林向海国际重要湿地,已完成百鸟园至鹤岛清淤工程、和平过水坝工程,挖运土方18.75万立方米。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补助项目,湿地植被恢复的生物护坡、繁殖岛等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9.79%。宁夏星海湖、吴忠国家湿地公园共完成湖泊清淤疏通30万立方米。
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建设3年来,还有效提升了湿地监测监控和科研水平。通过在保护区布设监测站点,配备监测设备,提高了监测能力,强化了对湿地植被、鸟类、水文、鱼类及底栖动物的监测,推进了以项目点为平台的湿地科学研究工作,为制定符合实际的保护管理措施打下了基础。通过建设野外视频监控设备,实现远程监控,提高了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破坏湿地等违法行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黑龙江三江国际重要湿地补助项目,已完成建设监测站5个,配备野外视频监控设备4套。
江西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补助项目,完成野外监控系统的采购、安装,开展了湿地植被、鸟类等监测。
云南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补助项目,已完成生态监测站土建工程,以及大海子至中海子中心机房的电信通信线路的改扩建。
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补助项目,已完成多功能远程夜视系统等监控设备配备。
在保护和恢复湿地的同时,湿地保护补助项目还改善了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生存条件。工程的实施,解决了部分社区老百姓就业问题,让他们参与到保护区建设中,改善了保护区与社区居民关系,促进了社区和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保护补助项目的实施,使星海湖、东洞庭湖、升金湖等一大批湿地成为宣传湿地知识、功能、价值和文化的重要平台。有效地维护、改善了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提升了我国履约的能力和水平,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受到公约秘书处的好评。同时,吸引了社会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参与湿地保护工作,扩大了我国湿地保护在国际上的影响。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