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规划管制及启示

2012年12月18日 09:40城市中国网

中国园林网12月18日消息:新加坡城市规划好在哪里?

2012年9月24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与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了“中新城市发展研讨会”。中新双方专家就城市规划、发展及管理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新加坡的近30名政府官员与正在国家行政学院学习的30余名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官员进行了讨论交流。作为城镇发展的政策研究者,借助此次研讨会,笔者得以与新加坡城市管理者直接对话,了解城市管理的细节,受益颇深,故选择几个主题撰写或编辑文章与大家共享。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资料,截至2011年底,新加坡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518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050新币。世界银行2012年度全球工商企业运营环境评价中,新加坡的经商便利度名列第一。2011年新加坡外籍人口140万,占到总人口的26%。新加坡之所以在居住、工作、休闲等方面均具有吸引力,自然离不开其科学的规划。

一、规划与规划管理职能相协调

新加坡设有市区重建局,其主要职能包括发展控制、发展协调、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调查研究、土地出让、公共场所塑造和管理、促进卓越城市规划、建筑、城市设计及对外合作等工作。既承担规划的职能,又具有落实规划的机制和手段。

新加坡规划的特点一是具有综合性。市区重建局负责制定规划,其指导原则是制定着眼长远的、综合性的土地利用及开发规划,综合规划体系在宏观角度上是概念规划,制定长期土地应用策略。比如土地使用、交通以及规划可持续发展等都要进行综合协调的考虑,以实现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提供高素质的居住环境。概念规划主要是宏观战略性的定位,规划了大体方位及指定了使用的意图和定位;二是可操作性。新加坡的总体规划包括更多的细节,还要规定土地密度等一系列详细的指标,而且在规划实施阶段还负责土地出让的发展协调和发展管制。

二、规划过程开放透明

新加坡的概念规划主要是宏观战略性的定位,主要是规划了大体方位及指定了使用的意图和定位。从1971年开始,新加坡每10年绘制一张概念规划图,每五年市区重建局都会评估一下总体的草案,开展公共展览与专家研讨以及小组讨论,各相关方的民意都会得到征询。在一些关键的问题及难题上,广泛征询民意,草案编制完成后,公开征求公共讨论,然后再报国家发展部来审批总体规划审批。目前正在评估2008年的总体规划,明年(2013年)开始公众咨询。

与概念规划相比,新加坡的总体规划更注重细节。在中期即10—15年之内不打算使用的土地会在规划图上标注出来,以待未来制定出更详细的规划。

三、规划落实具有操作手段

为了保证规划的落实,市区重建局还具有土地出让的职责。借助土地出让机制推动以及落实特别规划区,包括新增长区、旧区翻新、推广公共交通、通过土地的售卖来达到平衡,以及优化,职住结构,满足市场需求,用以刺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同时均衡整个房地产业的市场,以确保土地出让和开放在有序的条件下进行。总体上看,一是宏观管制,具体手段包括土地的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形式以及都市设计指南。尤其是在关键地域像市中心的设计;二是微观管制,具体手段包括缩进度、用地面积与宽度、建筑占地覆盖率以及楼层高度等;三是司法程序,及通过司法程序监管土地使用,确保住宅、商业住宅、机场,海港等并确保用途不改变。

启示:

中国的规划部门很多,但职能过于分散,要多规融合必须首先进行政府部门职能的整合。

中国的规划很多,但规划落实情况欠佳,要破除“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必须赋予规划部门落实规划的手段。

中国的规划已有公众参与,但还处于“装饰性”层次,要使规划成为受公众欢迎的、真正以人为本的规划,还需要提升公众参与规划的层次,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透明度。  

推荐阅读: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中国的城镇化是太快了吗?【评论】

中国真实城镇化率仅为40% 城市为谁而建

走怎样的城镇化道路是大问题

(来源:城市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