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化解环境与发展二元对立理论

2012年12月24日 11:05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园林网12月24日消息: 学者视点

孙 勇: 西藏要想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谋求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解决问题。

刘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历史反思基础上提出的理想文明形态。

王如松: 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景观,运筹绿色社会,传承绿色文化,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陈学明: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卢 风: 返本开新,才能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周运清: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为依存、互相促进。

徐 春: 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保存和超越。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对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切实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围绕生态文明的历史渊源、理论支撑及其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本报记者采访了哲学、世界史、生态学及少数民族区域研究等多领域专家。

生态文明是人类理想文明维度

当“文明”被用来描述一种社会状态时,它既来自于历史经验,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生态文明正是近年来在历史反思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想文明的维度。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文明从世界史角度向记者解读了生态文明的历史意义。他认为,当今世界所使用的“文明”的含义是19世纪西方经验的产物,它强调人类在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社会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成了这种“文明”的主题,以此为内容的文明史,是片面以人为中心的文明史,环境问题在其中成了盲点。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史学家力图从环境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解释历史。从这一角度提出生态文明,显然是对以往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表示,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集自生、共生、再生、竞生功能为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景观,运筹绿色社会,传承绿色文化,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推荐阅读: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山东:生态文明建设 从水字破题 促人水和谐

媒体聚焦大美龙江生态文明建设

渭南生态文明建设速度明显提升 全年造林59.94万亩[分页]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富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提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陈学明向记者分析了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他认为,马克思的三部重要著作均包含深刻的生态文明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未来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统一的思想、自然异化的思想,《共产党宣言》中对于可持续式发展的论述以及对自然异化下工人悲惨人生的揭露,《资本论》中对于新陈代谢,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交换的重要意义的分析、对其中危害性的披露等,都闪耀着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的光辉。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徐春表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否定之否定,是对以往农业文明及现存工业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保存和超越。生态文明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理念应对工业文明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局面,致力于生产系统的循环过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建设性地完善这种和谐机制。它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工具性和技术性,但致力于对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创造生态恢复及补偿性的文明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生态文明智慧

中国传统的“文明”概念中实际上也包含了生态文明因素,刘文明以《周易》为例指出,《易经》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与人文相对应,形成一对范畴。因此,在西方工业文明给人类居住环境造成破坏之时,弘扬追求天人和谐的传统中国文明理念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认为,生态文明将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崭新的文明,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同现代化的各项指标,而是应该坚定不移地找回“天人合一”的智慧,是为返本;构建受限制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基本公共生活框架,是为开新。若能如此返本开新,我们自然会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立足现代化建设实际 破解资源环境难题

只有把片面以人为中心的文明改造成人与环境并重的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才有可能变成现实。陈学明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在源头上消除生态危机,这意味着要把消除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与改变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如今,生态文明的构建与城镇化相融合,生态文明与人类的经济生活融为一体,那么,该如何破解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难题?  

对此,徐春告诉记者,如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异常严峻,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破解环境与发展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使环境保护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经济利益。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同时仍要实现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共荣共存。然而这并非易事,因此,我们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以及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西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党史研究室主任孙勇向记者表示,西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因为西藏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也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国家生态屏障。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仍是西藏地区的明显特征。在加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西藏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环境问题不能等城镇化、高速发展与环境资源产生矛盾后再解决,而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改善生态环境。

孙勇认为,如今,沿海地区城镇化进展很快,但也走过一些弯路,突出表现在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上存在一些不协调的现象,这些都为西部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今后,西藏要想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谋求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解决问题。  

推荐阅读: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山东:生态文明建设 从水字破题 促人水和谐

媒体聚焦大美龙江生态文明建设

渭南生态文明建设速度明显提升 全年造林59.94万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